同所有人一樣,盡管自己不是互聯網人士,但是身處于互聯網時代就不能不每天與互聯網打交道;而且還要思考如何將自己從事的出版工作如何與互聯網結合的問題。
出版與互聯網的結合,最讓我們困惑也最讓痛苦的就是數字出版的問題了。
幾年前就有專業人士預言,紙質圖書很快就要消亡了,必須轉向數字出版。出版界也是人心浮動,大家普遍感覺出版業在走下坡路,于是數字出版似乎作為一根救命稻草被大家牢牢抓著。有實力的出版集團紛紛成立了專門的數字出版公司,無實力的單體出版社也都紛紛成立了自己的數字出版部門來應對變局。可是幾年下來,大家發現,除了砸錢、燒錢之外,數字出版幾乎沒有給出版業帶來新的商業希望。而在那幾個具有壟斷霸主地位的圖書電子網站面前,出版機構沒有實質話語權,甚至連數字版權都被要求免費贈送了。
出版的新希望在哪里?影視、視頻、游戲、音樂等內容產業都已經見到了曙光,甚至有些都迎來了暴發成長期。而出版業呢?似乎還在漫漫長夜中,難道只能坐等天明嗎?
我自認為一向屬于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同時也是個樂觀主義者。在我的眼中,出版從來都是朝陽產業,而不是夕陽產業。只不過,在互聯網時代的洪流中,出版業似還在經歷著痛苦的轉型,但距離見到曙光的日子應該不太遠了。我的理由有如下幾點:
一、在互聯網時代,出版有必要重新進行定義理解。
因為出版的本質目的是滿足人的閱讀需求——而閱讀又是人獲得知識的必要途徑。那么人的閱讀需求是剛性的,同衣食需求一樣不可或缺。而且閱讀需求是反復重復產生的,今天有,明天還有。既然出版解決的是人的閱讀剛性需求,又怎么可能是夕陽產業呢?另外,對于閱讀,我們也需要重新認識,用眼睛看是閱讀,用耳朵聽也是閱讀;看書報刊是閱讀,看視頻節目也是閱讀。
二、既然出版的內涵與向度已經在互聯網時代發生了巨大變化,那么出版服務理念必須有新的變革。
數字出版、電子書只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以文本為基礎進行紙質、數字、音頻、視頻等各種產品形態開發與呈現才是較為理想的服務。另外,進行與內容相關的“出版文創”的延伸開發,以及以講座、沙龍、演出、展覽等形式的知識綜合服務,都可以成為出版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對于出版新的理解,業內人士其實已經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甚至共識。但最困難的是新商業模式還處于探索的階段。
前幾年,政府與國有企業普遍都把資金砸向了數字出版,不能說顆粒無收,也基本上是賠本賺吆喝。在我個人看來,數字出版除了亞馬遜模式(kindle)尚能夠維持下去之外,其他的摸索都會以失敗告終,就是學亞馬遜可能也沒有了機會(窗口期已過)。
四、對于未來出版新的商業模式的設想。
我個人預測,出版產業與互聯網的融合會有新的商業機會出現。
(1)借助互聯網,閱讀推廣會成為好生意。出版品種的無限增長,會造成閱讀選擇的困難,閱讀推廣既可降低讀者的選擇成本,也可為出版者提供優化與傳播服務。
(2)還有為讀者提供閱讀指引輔導有廣闊空間。羅振宇的“羅輯思維”的講書節目就屬于此類。這是由于人們的閱讀時間越來越少,節省時間閱讀優質內容成為需要。
(3)出版文創有可能成為新的藍海(不詳述)。
(4)提供能夠穿越時間長河的高品質傳統紙質圖書將頑強生存下去。
(5)全新的網絡付費閱讀平臺的窗口期已經到來。
馬云曾經說過,沒有未來的專家。所以未來出版的天空,到底哪塊云彩會下雨,大家還都只是猜測而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