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字唐臣,江蘇鎮江人。中國橋梁學家、水木工程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先世經商,祖父茅謙為舉人,思想進步,傾向革命,曾創辦《南洋官
茅以升
報》,是鎮江市的名士。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遷居南京。6歲讀私塾,7歲就讀于190國內第一所新型小學——思益學堂,1905年入江南商業學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1912年孫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礦學堂講演時,指出開礦山、修鐵路的重要性,堅定了茅以升“工程建國”的信念,使他更加發奮讀書,把建設祖國視為己任。每次考試,成績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總平均92.5分,為該學堂歷史上所罕見。1916年畢業于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土木系。次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專業碩士學位。192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橋梁桁架的次應力》被稱為“茅氏定律”,并榮獲康奈爾大學優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質研究獎章。回國后,曾任交通大學唐山學校(唐山交通大學)教授、東南大學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學校長、北洋工學院院長、杭州錢塘江橋工程處處長、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院長、國民黨政府交通部橋梁設計工程處處長。建國后,歷任北方交通大學的校長,鐵道部鐵道研究所所長、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協第二屆副主席、名譽主席,北京市科協主席,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三屆理事長,九三學社第五至七屆中國際橋梁及結構工程協會高級會員,國際土力學及基礎工程代,茅以升在錢塘江大橋工程技術上的成就曾令國外同行對中國的橋梁建設刮目相看。50年代,在武漢長江大橋建設過程中,茅以升擔任由中外專家組成的技術顧問委員會的主任委員,解決了武漢長江大橋建設中的14個難題。1979年應邀訪問卡利基—梅隆大學母校時,校長授予他“卓越校友”獎章,以表彰他對世界工程技術方面作出的貢獻。 1982年被美國國家科學院授予外籍院士稱號。1933年領導設計、修建的杭州錢塘江大橋,是我國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鐵路公路兩用橋。他還參加了新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建造。1959年擔任人民大會堂結構審查組組長,茅以升是中國現代橋梁工程學的重要奠基人。作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教育界工作的二十余年中當過五所學校的教授、兩個大學的校長、兩個學院的院長,撰寫了《橋話》《中國石拱橋》《橋梁次應力》、《錢塘江橋》、《中國的古橋與新橋》等大量的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