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
印章是我國一種古老而傳統的藝術形式,承載和濃縮了中國古代的藝術文化史。它不僅是文字藝術,還是抽象圖形、結構藝術。
在歷代各類印章中,我更加偏愛秦漢印和古璽封泥。這兩類印章中除部分將軍印外,更多的是體現一種中庸的、內斂含蓄的美,像謙謙君子,亦如雍雍儒者,加以漫長時空的跨越,使這種特性更加充分明朗地呈現出來。它們還體現著中國傳統的不方不圓、即方即圓、內方外圓、外方內圓、方圓結合、實中寓虛、虛中寓實、虛實相生、剛柔相濟等哲學思想。比如一線條有方勁出鋒的起筆,對應的可能是圓渾的收筆,或相反;一條折線,方直的內側可能對應的是圓轉的外側,或方直的外側對應的是圓轉的內側。一方作品中的線條、塊面以及圓點無不形狀各異,于精微中見博大。印章的虛實更多表現在章法上,比如充滿的印文是實,若有若無的邊框是虛;細筋的印文是虛,古厚蒼渾的邊框是實;完整的線條是實,其中斑駁的殘點是虛。封泥的邊框更是虛實變化的集大成者,于此處宜多加體會。如果一方印中只有橫直相接的剛勁線條,則會有刀兵相向、劍拔弩張、殺氣騰騰的感覺,若以柔美婉轉的弧線或圓渾的塊面破之,將會呈現一種沖和的美。同樣滿目婉轉柔美,則會有楊柳依依、渾不勝力之態。若以陽剛的線條、方整的塊面調劑之,則能陰柔于陽剛,相映成趣,姿態萬千。
篆刻歷來有“方寸之地,氣象萬千”之說,但同時也被部分人嗤為“壯夫不為”的“雕蟲小技”。然而,雖為“小技”,但要想學好它卻是至難。印章的學習和中國其他傳統藝術諸如國畫、書法一樣,除臨摹之外別無它法。印章和書畫臨摹有著相同中又有不同的特點,因為它最終呈現出來的結果是用刀在石頭等印材上鐫刻,再用印泥蓋在紙上的,而非類似書畫直接以水墨的形式呈現于紙上。篆刻藝術屬于二次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我不揣淺陋簡單談一些在印章臨摹中的體會。
在談印章的臨摹前,先要簡單介紹一下印章的“臨”即打印稿和“刻”即刀法的問題。
印章的臨摹原則上遵循等大臨摹,白文臨白文,朱文臨朱文,對初學者來說一般不鼓勵放大或縮小臨摹。打印稿就是先把印譜中的作品用毛筆在紙上等大臨寫,待熟練掌握后再寫到石頭上。有些資料上介紹各種方法諸如指甲水翻稿等等,我一概不贊同使用。“刻”就涉及刀法的問題,歷代印論上多有介紹且有十幾種之多,而實際使用的只有沖、切兩種,其他定義為“做印法”似乎更適合些。我重點強調兩點:一是“埋刀”,二是“留刀”。“埋刀”與書法中的逆鋒起筆比較相似,可以確保線條的完整性;“留刀”同樣和書法中的“留筆”比較像,留得住刀,就不會因失刀而造成其他線條的不完整或印面的不完整。
首先說說秦漢印的臨摹。秦朝因為國運短祚,印章存世量不多,且其形制直接由西漢傳承,故可和漢印一樣對待。但秦及西漢早期印也有其特點,即大多有邊框,或邊框內有“田字格”“日字格”或“豎日字格”。其時封泥亦承其制。魏晉南北朝印章以及新莽時期承漢而來且格調日下,多有錯訛,故可不必作為重點。漢印以其雍容典雅、大氣端莊、充實飽滿的特點而獨具魅力,故歷來被視為印章學習的圭臬,也是印章學習過程中的必修之課。
漢白文印大多平整規矩,印文以四字平分印面為主,然而其以平整并不呆板、極富變化為能事,主要為線條的粗細、起伏及起訖處的方圓變化等。漢白文印的用刀方法應以雙刀為主,過粗的線條還可在中間補一刀,即三刀而成。三刀而成是對巨大印章而言,此刀法多是今人習慣。漢印中除部分滿白印外,少此刀法。無論是“雙刀”還是“三刀”,都可一刀重一刀輕或兩刀輕,即第一刀刻出線條的大致形態,再用一刀輕沖或輕切第一刀毛的一邊。因為漢白文印的線條起收筆處變化最為豐富,故在此處用刀需格外用心。其最重要的就是留刀,這樣就為更完美的后期處理留下余地。我在實踐過程中發現,線條多有如圖一形式的變化而非圖二這樣方直的樣式。在表現上述三種其實是一種線條樣式時,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將上下兩根線條刻通,即刻出完整的線條,然后再調整刀鋒,輕輕轉動刀桿,補出豎的一畫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刻通上下兩根線條時,起刀的埋刀和收刀的輕挑不可忽略,在埋刀時可將刀桿輕擺,這樣更易表現細節。如果用刀過猛則刀鋒過露極易形成圭角,這是應該避免的。表現線條的起伏變化,可通過調整刀刃和石面的夾角來實現,行刀過程中的輕重疾徐變化亦要靈活把握。細白文漢印的刀法和白文古璽大同小異,即刀桿豎直輕輕將刀埋入平穩向前沖。但不同的是,古璽線條多圓轉,漢印多平直,需多加注意。
我以幾枚秦漢印為例加以說明(附圖左者為原印,右者為臨摹印,以下同)。
圖三
“假司馬印”(見圖三)為漢印中較渾厚者,略呈圓意,用刀宜含蓄。臨摹時雙刀稍加舞動刀桿即可表現其渾厚的氣息。“假”字“單立人”和中間部分的粘連一定要表現出來,印章刻完后可以用刀桿輕輕敲擊這個部位以達到效果。“馬”字的三橫和五豎要注意變化。“司”字的“口”部兩豎微向內收也應留心。
“濟南司馬”(見圖四),此印取勝處在四字大小不一,安排巧妙有趣。“濟南”兩字占地三分之二,“濟”字的“齊”部中間可能因為殘破呈現菱形的白點,相當地驚艷。“南”字的所有橫畫都向右下傾斜,右邊一豎粗壯有力,穩住了印勢。“司”字委居左上角卻無局促之感。“濟南”二字內部也極具變化之能事,本為對稱結構,而此印卻作不對稱安排,臨摹時當注意把握。“馬”字的左下及右上的三角形留紅以及“司”字的左上留紅,都要注意表現出來。
其次說說古璽印的臨摹。因古璽印去三代不遠,古法未破,新法未立,故其形式很多。其特點主要是:1.大多尺寸偏小,極少數特大;2.官印字數多,且尺寸大于私印;3.章法即印文字的安排富于變化,莫測難定;4.朱白文多有邊框;5.少數印文有合文現象。
在古璽印的臨摹中,應以學習章法和體現渾厚古樸且極具張力彈性如浮雕般線條質量為主。無論朱文印還是白文印,最能打動人的是其“留紅”或“留白”,此當是臨習中關注的重點。學習章法的方法可以反復臨寫如同臨帖一樣,寫得熟透,充分掌握原作諸細節后再上石湊刀。要表現其線質卻非一朝一夕之功。這就要掌握正確的用刀方法,即在把握基本的“穩、準、狠”的同時參以些微“小動作”,如收刀時刀刃輕挑可以消除過方的線條起訖,運刀過程不可輕率一沖而過,可以小幅度擺動刀桿,即通常說的“舞刀”,這樣可以消除線條過于光潔的油滑感,使線條兩側產生微小的鋸齒狀以增強古樸氣息。向線用刀也是表現斑駁線條的一種好方法,即刀刃置于線條外側向線沖行,但行刀時一定要注意力度和角度。
刻制大的朱文璽或封泥時用刀角度和力度可大些,小璽則不可,否則易將線條沖斷,導致氣息不暢。如果線條兩側鋸齒過甚,可延線輕披、輕削或輕切都可。若朱文線條過粗或白文線條過細,向線補刀也很奏效。短切刀同樣也能達到此效果,但是若掌握不好的話,其切痕易生硬雷同。一般可先切出線條的基礎,再在原線條的兩側輕切,消除生硬雷同的痕跡,使其起伏變化更溫和。在運刀中一定要注意“留刀”,因為古璽大多數為銅質,由于年久銹蝕,線條的交叉處多出現圓點,故需留刀輕挑刀刃則很容易表現。其邊框和印文一樣虛實變化極其豐富,故“做邊”不可馬虎草率為之。白文古璽存世量不多,但風格卻很豐富。有些極為工整,線條細挺且有尖細現象,有些壞爛極為嚴重,線條斑駁古樸,章法和朱文基本保持一致。表現細挺的線條時一般中鋒用刀,從尖細處開始埋刀輕頓然后再行刀,有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復刀以消除線條的毛刺。斑駁古樸的線條可根據“白文爛地,朱文爛字”的原則稍做即可。如果線條臃腫過粗的話,可在細砂紙上輕磨一層,以達到滿意效果。
如“口口都左司馬”白文古璽(見圖五)六字作兩行處理,章法極為生動。左側弧形留紅,中間、右側留紅貫穿天地,這是臨摹時注意的重點。線條整體較渾厚,可用雙刀法參以吳讓之的披削刀法為之,而個別尖細的線條起訖可中鋒單刀為之。
“右口文口口璽”(見圖六),此印共六個字穿插安排,大小錯落疏密有致。邊欄亦極富變化。幾處留紅是臨摹應注意的,如左上角、右下角、中間及“璽”字下部等。
最后,說說封泥印臨摹。封泥可以說是白文秦漢印的另外一種最具真實性的表現形式。其字法、章法和秦漢印一樣,線質卻具備朱文古璽的特點,故其用刀應和古璽一樣。封泥還有自己的特色,即虛實的完美融合,細而富于彈性的線條和寬博厚重中不失空靈的邊框形成鮮明的對比。封泥印中的印文和邊的關系非常豐富,主要有印文和邊完全脫離、印文和邊部分搭接、印文和邊完全重合粘連三種。其實處、平整處較易表現,虛處最難體現。要想真實地表現封泥的虛處,就必須熟練運用印章的殘破法。這里就結合封泥簡單談一下印章的殘破之法。
“中郎將印”(見圖七),臨摹此印時需要注意章法安排上的細微變化,如“將”與“中”字的上下錯落。“中”字“口”部呈梯形,“印”字最后一筆的小尾巴及線條的光與毛的用刀不同,上下邊欄的粗細虛實的對比等也當注意。
圖八
“樂街令印”(見圖八),印文整體較疏朗,“令”和“印”字“卩”部的變化及“街”字三部分處理得相當舒朗,應加以注意。邊欄對比極其強烈,亦當把握。
圖九
“五原太守章”(見圖九),此印五字作三行安排,整體呈圓勢且邊和印文完全脫離。“章”字中間夸大有迷目之妙。五個字各具形態顧盼有姿,如“章”的上部、“原”的“泉”部。拙趣是其特色,當重點把握。
“徐度”(見圖十),此印極為靜穆,尤其是“徐”字舒展流暢,線條遒勁可愛,“雙人旁”上面一小撇可謂印眼,“余”部上面的三角處理也很活潑。粗邊和細的印文對比強烈,很具視覺沖擊效果。
印章中的殘破做法無非是剁、砍、刮、削、剜、磨、敲等幾種。做邊不可盲目而為,這里有一個原則,因為它和印文是一個完美的有機整體,故要和印文的風格相一致。平整一路的秦白文漢印只要用刀桿略加敲擊使其脫去若新發于硎的邊框的火氣即可。也可根據印文的具體情況略做殘破,但要以呼應為好,不可突兀機械雷同。而具有古樸自然、斑駁蒼渾氣息的古璽和封泥印的邊框,因變化豐富不易把握,這就要充分發揮以達到最完美的結果。一般而言,先留出邊框的雛形對照原作立刀直剁,剁出大概,再小心收拾,最后用刀桿或刀背輕敲、輕刮以便去除剁邊形成的火氣,使其更加古樸。在剁邊時,如果是細邊,可以將刀刃和邊線平行或較小夾角輕剁。印文內的線條,白文印及白文邊框均可如此。這種方法對朱文而言易產生較勁挺的線條,而對白文而言則會使線條更加古樸。在小心收拾時,將刀刃埋入線條內小幅度擺動輕壓刀桿,亦是不錯的方法。在線條截面補刀,一般以刀角輕埋,剔去不需要的部分,可形成或方或圓的效果。無論何種方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使邊框和印文風格協調統一,使印、邊更完美地組成一個整體。
臨摹之前選范例是很重要的,一般而言,白文印以秦漢官印為主,白文古璽及魏晉印為輔;朱文印以古璽、封泥為主。初學者應選擇規整一路秦漢白文官印,有了刀感并掌握基本用刀技法后,再選臨一些朱文古璽和封泥,因為這樣可以加強對線條質量的理解。將軍印是印章史中的“佐料”,不宜初學。待有了扎實的基礎后,選臨一些,可增強刀法和章法上的情趣。但其篆法多誤,不可不察。一些好的、經典的范例是可以反復臨摹的。其次是印稿上石,在印稿上石之前一定要用心反復臨寫,直到爛熟于心,方能把握原作的細節,體現其精神,真實地將原作反映在石面上。在湊刀時,可將印稿和原作對比,如有不妥可再做調整。要使刀如筆,靈活運用多種刀法,在“穩、準、狠”的基礎上要膽大心細,最后再輔以補刀修改,但最好是不修或少修,以達到一次成功。臨印和臨書一樣,首先要臨得像,而后再形神兼具,進而再遺貌取神。如果形不具則神不備,所以初級階段亂真的臨摹是必要和主要的。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沒有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質的變化。在學習中總結,在總結中學習,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
(來源:《中國書畫報》篆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