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網上調查顯示,長期處于過勞狀態和亞健康狀態的“白骨精”人群竟達百分之八九十,“用命換錢”已經不再是戲說。據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神經科副主任趙玉武博士分析,從“白領”階層、“成功階層”接受醫療檢查的情況來看,各方面指標均正常,就使得問題容易被忽視,而長期下去可能導致機體多系統功能下降,繼而引發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系統性疾病以及臟腑功能失調,也是心腦血管、腎臟、肝臟及甲狀腺疾病和惡性腫瘤病變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引起高度警覺。
統計結果顯示,慢性疲勞綜合征有以下3個特點:一是發病率高,都市人群中發病率超過四分之一;二是發病人群集中,主要集中在IT、科研、金融、新聞媒體、公務員、廣告、出租車等行業;三是患病時間長,大多數患者患病時間在一年半以上,其中30%左右的人有長達5年的疲勞感。
警惕身體的危險信號
趙玉武博士指出,慢性疲勞綜合征可表現出形形色色的癥狀,包括不良的心理行為、不振的精神面貌、對社會外界的不適應能力,以及身體各部位的某種不適等。
隨著人類對于疾病認識的深化,現已把持續和癥狀突出的亞健康狀態(嚴重疲勞、肌肉疼痛、失眠等)作為一種疾病來對待。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病因還不清楚,但國外研究發現,慢性疲勞綜合征病人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代謝、形態結構、生理功能明顯異常。可以說,“慢性疲勞綜合征”確實是疾病,而不是“亞健康”。
慢性疲勞綜合征中的嚴重者,有可能出現“過勞死”。根據日本的經驗,在1987年至1989年,日本報道“過勞死”達1800例,這種現象亟須引起中國成功人士的警惕。
日本“過勞死”預防協會提示的十大危險信號為:
一是“將軍肚”早現;
二是脫發、斑禿、早禿;
三是頻頻去洗手間;
四是性能力下降;
五是記憶力減退;
六是心算能力越來越差;
七是做事經常后悔,易怒、煩躁、悲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八是集中精力的能力越來越差;
九是睡覺時間越來越短,醒來也難解乏;
十是經常頭疼、耳鳴、目眩,檢查也沒有結果。
慢性疲勞綜合征的出現,客觀上是激烈競爭、快節奏的環境造成,但主觀上,也和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規律有關。因此,消除慢性疲勞綜合征,還要靠自己的力量。趙玉武博士提出了以下建議:
一是要生活規律,充分休息。休息是制服疲勞的法寶,但是休息不等于睡覺,過度的睡覺或無所事事,反而會降低身體的新陳代謝,造成人體活動能力進一步減退,疲勞感更強。休息的概念應該是一個大范圍的表現,包括身體和心理適度的放松和調節。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有慢性疲勞綜合征就應該辭掉工作或者放很長的假休息,太放松而又沒有重心地生活。
二是要合理膳食,多吃粗糧。成功人士要注意對維生素B的攝取,如粗加工的谷類食物。某些堿性食物也有抵御疲勞、減少抑郁的功能,如牛奶、大豆,以及桃子、西瓜等水果。蜂膠是植物黃酮類化合物含量最豐富的天然產物,享有“血管清道夫”之美譽,也適合成年人防病保健。
三是要適度運動,勞逸結合。堅持體育鍛煉是另一有效的預防途徑。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大都不喜歡運動。其實運動可以增加人體興奮性神經遞質的分泌,增強人體的代謝功能而不易疲勞。“生命在于運動”,是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的一句名言,一言道出了生命活動的一條規律。保持腦力和體力協調的適宜活動,是預防消除疲勞,防止亞健康,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最好方式。
四是要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大多數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都比較敏感,很容易從消極、悲觀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用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承認已經存在的事實,承認缺憾的存在。學會傾訴,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不要凡事自己扛。
五是要自我觀察,盡早干預。如果感到身體有長期不能緩解的疲勞、睡眠障礙、抑郁以及咽喉痛、關節痛等癥狀,單靠休息和鍛煉已經不能解決問題,這時,不要硬撐,立即到醫院就診,及時得到醫生的幫助和指導。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通過中西醫結合可取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