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十月八日,世界高血壓日,天氣逐漸轉涼,但多數人還在秉承著“春捂秋凍”的黃金信條,沒有及時加衣。門診來調血壓的患者也越來越多了,很多平時血壓很平穩的患者也出現了血壓增高,甚至難以控制。這樣的換季時節,也是心腦血管疾病逐漸增多的時候,醫院的急診室更是熱鬧非凡,這其中高血壓的患者、或因血壓升高導致腦卒中、心臟病的占了很大比例。這不,一位還不到50歲的老朋友因高血壓導致昏迷被送到了急診,頭顱CT證實為腦出血,需要緊急上臺手術,雖躲過這一劫但難免會留下并發癥。剛忙完這位,又一個43歲的朋友因高血壓、急性心梗推進了導管室。確實,對高血壓病人來說這寒冷的冬季來臨真的是一大關口。如何才能平穩度過呢?
監測血壓最關鍵
大意常常若禍端。前頭這兩位就是吃了大意的虧,沒注意經常測測血壓,結果釀成大禍,差點兒送了命。
1、要養成監測血壓的好習慣:單憑感覺是不能判斷血壓高低的,因為血壓過高、過低都會有頭暈、頭痛等不適,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即便血壓很高或很低都沒有明顯的癥狀,因此,一定要養成監測血壓的好習慣。
2、血壓不用測太勤:有人每天都要測多次血壓,往往是越測血壓越高,其實不僅沒必要,還會因為測太勤而緊張、引起血壓增高。如血壓尚穩定,每周測量1~2次即可可選每天第一次服藥前測量,因這時是降壓藥物作用最弱的時候,也是經過夜晚血壓降低之后的反彈時刻,這時的血壓常常是一天之中的最高點。如血壓尚不穩定,則可選取每次服藥前測量血壓。
3、血壓測量要準:一是測量之前避免劇烈活動,并休息5分鐘后測量;二是血壓計要定期校準(每年至少一次),可帶到醫院與醫生的血壓計同時測量、比較;三是最好用水銀血壓計,如用電子血壓計,更要與水銀血壓計校準,并每次可測量兩次以減少誤差。
限鹽、運動是根本
對于高血壓患者來說,清淡飲食、堅持鍛煉可以說是終身需要堅持的法寶,勝過任何靈丹妙藥和廣告中所謂的各種形形色色的治療。多項臨床研究證實,隨著地區平均攝鈉量的增高,人群中高血壓的發病率也呈明顯增高趨勢。
1、謝絕重口味:有人會說自己“天生重口味”,生來如此,其實不然,嬰兒時期前幾個月的飲食是不需要加鹽的,后來在飲食的食鹽中不斷升級,逐漸變成了重口味。人舌頭上的味蕾具有適應性,讓你吃咸,兩周后你就習慣了,反之亦然,因此,越吃越咸很容易,越吃越淡也不是什么難事兒,一段時間之后,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吃淡的。在這點兒上,主廚的太太或先生有主動權,可以應用限鹽勺、記總量等方式定量控制。炒菜應在出鍋前再放鹽,也不能放鹽后又多加糖以沖淡咸味(純屬自己騙自己),更不能鹽不夠、醬油湊,餐桌上盡量不擺咸菜、醬豆腐、火腿腸之類高鈉食品,盡量少放味精、雞精,做湯則更宜清淡??傊摞}應從娃娃抓起,從學校食堂抓起,從單位食堂抓起,從餐館飯店抓起。臺灣的餐館口味普遍偏淡,而且清淡,遠勝過我國最淡的南方地區,即是全民限鹽的典范。
2、避開重災區:食鹽的重災區主要包括麻辣香鍋、麻辣燙、羊蝎子、涮肉、炸醬面、醬豆腐、咸菜等,比如一小包榨菜的含鈉量已經相當于你一天的總攝入量了。建議多以醋、芥末、香油、洋蔥等調味品增加味道,逐步減少食鹽放量,盡量少用或不用味精(也含鈉),少用醬油(含鈉)、辣醬等。
3、總量控制: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人均每天食鹽的攝入量最好不超過5克(我國高血壓指南建議不超過6克),食鹽中約40%是鈉,因此折合鈉每人每天以不超過2000毫克~2400毫克為宜。這樣算起來,一家三口每月30天的食鹽總量最好不超過一斤。
4、每天運動半小時:既然是高級動物,就不能當職務養,生命的本質在于運動。因此,應堅持每天半小時以上的運動,游泳、打拳、跳舞等均可,最容易堅持的是快步走,尤其是約上全家或幾位好友,邊聊天邊大步走,既鍛煉了身體,又加深了溝通和交流,對精神減壓也非常有益。
一過性血壓增高莫驚慌
常有病人半夜來到急診,訴血壓突然增高。這往往是突然受到環境因素的刺激、突然受到驚嚇或者是特別過度的勞累、連續熬夜,又特別緊張,或者是特別生氣,要么就是喝了很多的濃茶、濃咖啡或者是酒精等等,這些因素都可以導致一過性高血壓。或者說身體有其他不適,比如突然感冒很重、發高燒或者是肚子疼,在一般狀況比較差的情況下也會血壓增高。這在基礎情況下血壓不高的情況下也會發生。
病人常常擔心這種突發性的血壓增高,對身體會有很大的傷害。其實,如果你身體結構正常的話,一般傷害不太大。
提醒大家注意兩點:第一是要鎮定,要了解血壓突然增高并不會對你造成多大的損害,越是鎮定自若,血壓慢慢會下來,所以鎮定、休息是最最重要的,必要的話,如果身邊有安定的話,像催眠、鎮靜的藥物可以吃上一片。第二,臨時用一些降壓藥也是有幫助的,比如說身邊經常會有高血壓的病人帶著各種各樣的藥物,當然不是每一種藥物都合適,緊急降壓藥要選合適的藥,比如卡托普利或硝苯地平,15分鐘左右就可起效,這種屬于短效藥物,維持降壓的時間比較短,優點是起效迅速,但缺點是維持時間比較短。嗣后到門診請專業醫生調整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