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求孩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孩子卻偏偏就要這樣、就要那樣。
你苦口婆心地勸導孩子要努力、要勤奮、要好好學習,孩子卻只是不耐煩地應承著。
直到有一天,你看到孩子糟糕透頂的成績后心情大跌——原本美好的希望眼看著就要一慢慢破滅了。
你不服氣,不愿認輸,不甘心如此。
你拉著孩子的手,動情地述說著你為人父母的焦慮、苦悶、委屈甚至是人生至理名言和總結……。
孩子終于承諾,要好好讀書,努力學習以改變自己。你似乎要一次看到了希望,你為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促其長談而悻悻然。
然而,不過幾日,你的孩子“舊病復發”。
你終于忍不住對孩子大發脾氣甚至是大打出手,期待以此喚醒孩子。結果孩子卻放任起來,甚至向你宣戰:你真是煩死了,你不是覺得我不行嗎,我就證明給你看!
這個時候,你才驀然發現:眼前的這個孩子竟然如此陌生。
你才意識到,你無法打開孩子心靈世界的大門,因此,你根本就沒有走進他們的真實世界。
到底如何是好呢?你被這個問題困擾著。
到底如何是好呢?
或許,你可以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找到了啟發:父母需要做的是修復良好的親子關系。
不要過度干涉孩子的生活,給孩子較為自由的空間。保持適當的距離,以一種守望的姿勢陪伴。
所謂適當,可以理解為不近也不遠。太近就會貼到一起,那就無法與對方正面對話。太遠,則心就會疏遠。
父母如果一味訓斥孩子,心就會疏遠。如果這樣的話,孩子甚至都不愿意與父母商量,父母也不能提供適當的援助。
父母伸伸手即可觸及但又不踏入孩子自己的領域,保持這種適度距離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做到這種適度?
首先,戒除回報思想——即我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我就必須得到回報。往往就是這種回報思想令我們抓狂、憤怒、從而失去耐心和理智。
其次,努力做到課題分離——學習是孩子的事情而不是家長的事情。家長做好自己的工作,不過度干涉孩子的學習,只有在需要援助的時候提供支持就行。
最后,接受平庸學會釋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鄰家的孩子。如果孩子不能成為一棵大樹,那就讓他成為一株草也行。讓樹成為樹,讓花成為花,讓草成為草,如此,世界才會如此絢麗多彩。
2024.03.18
滕大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