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不和“生百病”,千古第一方,從根上祛除寒濕氣滯,打通全身經(jīng)絡(luò),一身輕松
大家好,這里是美食簡說,今天給大家分享舌象案例,咱們一起來看朋友的舌象情。
首先,人的舌頭,是一個肝脾不和的寒濕氣滯的舌象,那為什么會這么說呢?
咱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首先可以看到這個舌頭的邊,是有一圈牙印的,舌頭上面,水濕是很嚴(yán)重的,看起來有點像水向下滴的樣子,那這個,就是脾虛濕盛的情況了。
另外咱們再看看它的舌苔,整個舌苔是比較白膩的。
所以我們判斷他是一個寒濕的情況,像這個朋友,他平時不能喝涼水,只能喝熱水,還有手腳冰涼,怕冷,容易出虛汗,身體總是感覺比較虛,乏力,氣短,少氣懶言,渾身沉重,腿特別容易酸脹。
整天不想動,都是因為寒濕脾虛導(dǎo)致的,脾虛導(dǎo)致肌肉無力,那四肢就沒有勁了,比較困乏,寒濕是一種陰邪,傷及了我們?nèi)梭w的陽氣。
那陽氣不足了,我們的人就容易怕冷,手腳冰涼。
另外咱們再繼續(xù)看這個舌象,舌頭的中間,有一個很深的裂紋,而且凹陷的非常厲害,這代表了脾虛,舌頭中間凹,那么舌頭的兩邊勢必會鼓脹起來的。
為什么會鼓脹呢?其實就是一個肝氣郁結(jié)了,氣淤導(dǎo)致了氣機淤滯在體內(nèi),氣在某個地方聚集的越來越多了。
這個地方就會脹起來,就像我們給氣球打氣一樣,如果一直打氣了,那氣球就會越來越大,越大越危險。
那我們的舌頭也是一樣,那氣滯了會有什么樣的癥狀表現(xiàn)呢?
朋友出現(xiàn)了平時情緒不好,焦慮、急躁易怒,入睡困難,入邪疼痛都是因為肝郁氣滯導(dǎo)致了。
這個朋友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就是肚子經(jīng)常不舒服,肚子一不舒服,就會立馬的上廁所拉肚子,拉完肚子之后,就會感覺很好。
那這個拉肚子,一般和肝氣郁結(jié)有很大的關(guān)系,如果是單純的去止瀉,效果往往是不好的。
如果增加了疏肝的藥物,就往往會比較好,這個舌象并不復(fù)雜,就是一個肝脾不和,寒濕氣這個情況我們該如何調(diào)理呢?
推薦:[苓桂術(shù)甘湯]
材料:茯苓20克、桂枝15克、 白術(shù)10克、炙甘草10克
做法:將所有的材料洗凈,放入砂鍋加適量的清水六碗煮至一碗,每天服用3分,分早、中,晚服用。
此方具有溫陽化飲,溫通體內(nèi)陽氣來促進水液代謝、健脾利濕的功效。
茯苓——利濕,茯苓它平和不傷脾胃,茯苓祛濕是比較緩慢的,用的是它的肝膽之氣,伏苓是往下走的,能夠把中焦脾胃的水濕通過小便的方式排出去。
桂枝——滲濕,可以很強的壯心阻,解表滲濕,讓濕氣從體表毛孔滲出去,桂枝還可以通過升陽來祛濕氣。
白術(shù)——澡濕,白術(shù)濕補,是澡濕的一把手,它的藥性是往上走的,能夠把中焦脾胃可以利用濕氣化成水蒸氣,變成身體需要的津液。
炙甘草——和脾,甘草在中和各路藥性的同時,還可以保護我們的脾,中醫(yī)上講,甘草溫和的扶正,我們中焦的陽氣。
此方子每天服用2次,約兩小碗的量當(dāng)然了,最好的排濕方法就是堅持每天運動,出汗就好了。
此方用于治療胸脅,胸部和肋骨部位的統(tǒng)稱支滿,目眩、心悸、氣短咳嗽有不錯的效果。
如果身體當(dāng)中濕氣過重,容易導(dǎo)致胃脹消化不良的問題產(chǎn)生,長期濕氣過重也會引起脾胃寒濕的問題。
脾胃寒濕的朋友可以服用苓桂術(shù)甘湯,可以去除脾胃的寒氣和濕氣,達到補氣的效果。
如果因為脾胃寒濕,經(jīng)常出現(xiàn)胃脹,消化不良以及惡心嘔吐等癥狀,可以服用香砂和胃丸中成藥解決胃部脹氣的問題。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了,關(guān)注美食簡說,你會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