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閑人小櫻
茶、茶點、書與我
立冬之后,天漸冷了,喝的茶也該換季了,從秋季的青茶,換成冬季的紅茶。圍爐茶話,想想就很溫馨。
我不愛喝茶,茶的講究太多,什么季當喝什么茶,什么茶當用什么壺泡,復雜!
可是我的朋友卻是"茶王",她能喝出茶的年份,茶的海拔,讓我佩服的無與倫比!
每季她總要送我很多當季的好茶,讓我品。我慚愧自己的不識茶,怕糟蹋了好茶,她總是說,喝慣了好茶,你自然就懂了。我的茶品就這樣被她培養再提高,以至于,雖不懂茶,卻只喝好茶。
比如綠茶,要明前的好,西湖龍井、太平猴魁,或開化龍頂。一芽雙葉,色青形整,細看能看到茶葉上新鮮的細小茸毛,像剛出生的嬰兒般細膩柔嫩。綠茶宜用白瓷杯或玻璃杯泡,能看得出茶湯、茶色,我喜歡用雙層玻璃杯,不燙手,觀賞強。溫杯后,放入少許茶葉,以85℃三沸水沖泡最佳,過熱則直接燙熟,綠茶的鮮香全無。綠茶三泡為佳,剛開始微淡,至三泡最醇,之后便寡淡無味。第一泡開水沖入杯底,葉片旋轉至杯面,至三分之二停注水,只見茶葉根根豎立,色澤青翠,茶面附著一層茶膜,似有似無,氤氳起霧,茶湯色略黃,回味清悠,需細細體會。第二泡在第一泡喝至半杯時加水,切忌喝至杯底才加水。至三泡,味始全開,品一口,清淡鮮嫩,回甘漸醇,如沐春風。
其實老茶客是不喝明前茶的,量少價貴而味淡,清明后谷雨前為最佳。成都人民公園鶴鳴茶館,蓋碗茶,大長壺,普通的飄雪或竹葉青,長長的壺嘴,隔老遠注水入碗,香氣四溢卻滴水不漏,是雜耍亦是生活。
如果說在西湖邊喝龍井是一個人的高雅,那么在成都喝綠茶就是一群人的熱鬧,龍門陣擺起,小食小點,挖耳擦鞋,喝完茶,事也談完,下班回家去。而在廣東,茶則融入了日常生活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去潮汕工廠談事,坐下,什么都不說,先吃茶,功夫茶具一應俱全。洗茶、燙杯,無論幾人,一定是三個茶杯,因為三人為品。茶湯略深,倒入瓷杯,色似干紅,抿一口,味澀而苦,讓我直咋舌。
“這什么茶?怎么這么苦?”
老板微微一笑,“鳳凰單樅,老茶客的喜好,你可能喝不慣。喝慣了,很好喝的。”
果然,幾年跑下來,喝慣了鳳凰單樅,喝其他茶都覺得寡淡無味。
不過,我還是喜歡喝紅茶,因為胃寒,我只在夏天喝綠茶。春天喝花茶,秋天喝青茶,冬天喝紅茶。一日之間喝茶也有分別,早上起來先喝一杯武夷山大紅袍討個好口彩,上午一杯開化龍頂,秋天改鐵觀音,冬天換金駿眉,下午一杯安吉白茶,晚飯后喝普洱解膩。
因為朋友對福建的茶特別熟悉,我喝的也就以福建茶為主。鐵觀音味淡香濃耐泡,可泡七八泡,但睡前喝了易失眠;大紅袍巖茶刮油,睡前喝易心潮;還是紅茶好,暖胃又安睡。一壺,一杯,冬日晚間,暖手暖身,養胃養心。
金駿眉、銀駿眉、正山小種,其實是一種紅茶的不同時期,好比綠茶的明前和雨前。最初的芽尖采下烘焙制成金駿眉,其后兩次便是銀駿眉,再后便是正山小種了。相比祁門紅茶、錫蘭紅茶,正山小種的名氣要小很多,但推廣卻好很多,福建茶的銷售,從旅游贈送的茶藝表演,到淘寶、微商的試嘗、先喝后付,基本已打開市場。
白茶也是最近幾年被推崇的厲害,傳統白茶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清熱降火效果特別好,而且味淡,很適合不愛喝茶的女士們。但壓制成餅的白茶餅,不敢恭維。
普洱分熟普和生普,生普刮油水效果更佳,一般天熱時喝,天冷了熟普才是正道。不過普洱茶,飯前喝增肥,飯后喝才減肥。普洱有磚茶和餅茶兩種,年份越久味道越醇厚。但普洱散茶的口感更好,簡單放在牛皮紙袋中,室溫儲藏,無需過多的關注,泡湯色紅,入口潤滑,不澀不干,喝后口舌生津。散茶因不易儲存和運輸而基本不做,只有少量的好茶留給茶農自己喝。
越喝茶,就越覺得茶的學問深,茶文化,更是深不可測,不過茶葉本身卻沒有這么高深,比如近幾年炒作的很厲害的普洱,茶還是原來的茶,只是加了營銷概念而變得高大上了,運茶的茶馬古道也成為了旅游的熱點,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為了喝口好茶,喝到沒有農藥的有機茶,我身邊的朋友已經開始自己購買茶園、茶莊,自己種茶、自己炒茶、自己喝茶了。真是服了他們!峨眉山上的云放茶園、西雙版納的大葉古樹,想象著有一天喝著自己茶園的綠茶和普洱,畫面太美!哎呀,我這個不懂茶的人,還是蹭茶喝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