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入北京城,火燒圓明園,咸豐帝避難于承德避暑山莊,時年27歲尚為懿貴妃的慈禧太后力勸皇帝留在北京,穩(wěn)定軍心,與英法聯(lián)軍作戰(zhàn)到底?!侗本l約》簽訂之后,咸豐皇帝心力交瘁,不久便病逝于熱河行宮,唯一的兒子載淳被立為帝,遺詔命肅順等八大臣為“顧命大臣”。懿貴妃不滿顧命大臣的跋扈自大,聯(lián)合咸豐帝當年奪嫡時的最有力對手恭親王奕?發(fā)動了“辛酉政變”,扳倒八大臣,命恭親王為“攝政王”,與慈安太后垂簾聽政,改年號為“同治”。
與恭親王的強強聯(lián)手,穩(wěn)定了動亂的朝廷,勢頭強勁的太平天國和虎視眈眈的外國勢力,迎來清朝晚期短暫的“同治中興”。此后直到1908年,她成了那個掌管中國命脈四十七年的慈禧太后,歷經(jīng)同治,光緒和宣統(tǒng)三朝。雖說扶植三代幼主,無奈她輔佐的小皇帝都過于軟弱,她始終沒能得到如孝莊太后的千古美名,相反,在大清王朝最后風雨飄搖,茍延殘喘的幾十年,承擔了無數(shù)的罵名,也幾乎成了“千古罪人”。似乎清朝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所有割地賠款,所有喪權(quán)辱國皆是她一人之責。
我不談論慈禧的功過是非,只想說說她的實干。能在辛酉政變中推倒實力強大且有咸豐“遺詔”護身的八大臣,慈禧絕不是只有權(quán)謀和野心。咸豐皇帝和唐高宗一樣,柔弱且多愁多病,不愿也無能過多處理政事,就把很多奏折交給寫字好看,頭腦聰明的懿貴妃批閱。辛酉政變的時候,慈禧絕不是毫無征兆地以“后宮”身份出來奪權(quán),而是幾年為皇帝分憂解難培養(yǎng)出來的實力。她所聯(lián)合的恭親王奕?,也絕非一般人物。
咸豐帝為道光四子,奕?為六子,兩人是當年奪嫡最熱門的人選,激烈程度雖比不上康熙朝的“九龍奪嫡”,可是卻也一樣劍拔弩張。整個清王朝都在走向衰敗,道光沒有康熙的英明神武,他的兒子數(shù)量少還有兩個早夭,才華更比不上當年以雍正領銜的康熙兒子們。恭親王奕?是其中最出色最能干的,卻還是輸給了老實溫和的咸豐帝,甚至咸豐死后也從沒想過要他來輔佐幼子。奕?愿意與慈禧聯(lián)合,除了一解心中郁悶,自然也是相信慈禧的實力。奕?是“實干派”,他成立總理衙門,總理外國事物;帶頭興辦洋務,一手培養(yǎng)出實干的洋務派。如此人物卻并沒危及到慈禧的地位,慈禧太后實力可見一斑,也皆因她往日的實干。
她重用的人最出名的莫過“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只是同為晚清名臣和能人,歷史遭遇卻天壤之別。
曾國藩身體力行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又身兼“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軍事家,文學家”多個頭銜,平定太平天國叛亂,被尊為“千古第一完人”。左宗棠呢,收復新疆,建設伊犁,中法戰(zhàn)爭中痛斥李鴻章,被人們奉為“五百年來第一人”,連外國中餐館最出名的菜都叫“左宗棠雞”。張之洞作為晚清重要人物中科舉考試成績最好的探花,辦洋務,修鐵廠,開煤礦,辦學校,為整個湖北省的近代做出了開天辟地的貢獻,鎮(zhèn)壓過義和團,仍然被人們歌頌著。
最苦的是李鴻章,他被死對頭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奉為“大清帝國唯一有能耐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和德國的俾斯麥,美國第18任總統(tǒng)格蘭特并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墒窃趪鴥?nèi),在歷史上,他都成了千古罪人,那么多喪權(quán)辱國條約下都簽了他的大名。1895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年72歲的他被日本人點名去馬關簽訂馬關條約,托病閉門不出都不行。所有人都說他談判無能,可是卻很少人理解代表一個處處受辱的國家去談判時候他的隱忍和爭取,更沒有人欣賞他處理外國事物,辦洋務重的實干。
這四位人物都是踏實的“實干派”,他們從來不曾順風順水,更無閑情逸致夸夸其談。他們憂國憂民,但更多是以雙手實踐來“實干興邦”。他們是慈禧一手提拔的漢人重臣,能夠讓這些“人中之龍”心甘情愿為一女人工作,而且各有建樹,開創(chuàng)時代,不能不佩服慈禧的實力和眼光。曾國藩在光緒登基之前逝世,左宗棠堅持到收復伊犁。長壽的李鴻章和張之洞卻并未得到光緒的重用,尤其是李鴻章,多次被光緒罷免,后來因為列強點名要李鴻章談判,不得一次次再請他出山。
除了皇室的恭親王和“四大名臣”,慈禧也重用了榮祿和袁世凱,兩人都手握重兵,在一次次戰(zhàn)爭的實踐中練就了眼光和實力,在慈禧多次危難之際以兵權(quán)實力救了她。這些“實干派”愿意為慈禧一介女流所用,不過是因為慈禧也是“實干派”,能臣遇到“明主”方可一展身手。
光緒不是昏庸無為的君主,他也有野心有抱負,為了挽救國家于危難,日夜讀書,嘔心瀝血,最終卻輸給了實干。他鄙視李鴻章,重用翁同龢,重用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只是,翁同龢的修為和學識怎比得了曾國藩,康有為對西方國家的了解又豈能比得了李鴻章,更無手握重兵如榮祿的人才。他試過拉攏袁世凱,譚嗣同替他出面,袁世凱卻選擇了慈禧。曾國藩身經(jīng)百戰(zhàn),翁同龢不過紙上談兵;李鴻章是當時最會與外國人打交道的中國人,主導多次談判,又親自出國考察,康有為的改革想法卻不過是道聽途說的一知半解。翁同龢鼓動光緒從慈禧手里奪權(quán),卻不能告訴他穩(wěn)定局面的能力;康有為鼓吹變法三年即可追上英美日俄,所有的改革措施還不如洋務大臣們幾十年前實干的零頭。
康有為一再給光緒灌輸意志力的重要性,他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卻不愿研究洋務派已有的成就。如果他當時深入洋務派的工廠學校學習,多向李鴻章請教,真正地了解了西方工業(yè)社會的成就,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革法案,或許戊戌變法就不會以“戊戌六君子”斬首示眾,光緒帝囚禁瀛臺而告終。光緒一直埋怨慈禧太后不肯交出實權(quán),而慈禧呢一直心痛光緒從來沒證明過自己的實力。
光緒和他倚仗的智囊團空有理論和豪情,士氣和夢想被鼓舞起來了,卻沒有用實干踏實地一步一步走向夢想。
想起自己第一個五千米比賽。比賽前一天,來了大姨媽,十二點多睡覺,早上五點多起床,跑步時還陰雨綿綿。在這種情況下,竟然得了成人組女子第三,也跑出了自己最好的成績。如果說條件,說狀態(tài),比賽那天應該條件最差,狀態(tài)最差,可是成績不差,大概都是因為平時每周五次八點八公里的長跑訓練,跑過大運河,跑過成都的錦里和浣花溪公園,跑過香港的寶馬山,在大太陽下跟著學校跑的最快的男老師做比賽訓練。從那一天起,我知道原來狀態(tài)不好和條件太差都只是借口,而我用了這些借口長達二十多年。無數(shù)次的決心比不上義無反顧地跑起來。
心靈雞湯說,你讀了那么多的書,曉得那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作為吃貨里面最會教書的老師,吃了那么多飯,看過那么多人做飯,卻還是做不好一頓飯。哎,還不是沒有踏踏實實地,好好兒地做一頓飯,所以今晚我要好好煮個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