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高效課堂:相對于低效、無效教學而言,高效課堂教學是指教師以一定的課程理念和科學理論為指導,遵循教學規律和學科特點,采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三維目標達成和學生發展最優化,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簡單地講,在單位時間內學生收獲多的課堂,就可以認定為高效課堂。否則,就是低效或無效的課堂。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教學改革最終的歸宿是解決教與學的矛盾。16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發展,生產規模擴大,對技術工人的質量和數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催生了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它有教學規模大、效率高、教師主導作用突出和利于發揮班集體教育作用的優點。 然而,隨著20世紀90年代后期,素質教育的蓬勃開展和隨后新課程改革浪潮的到來,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受到直接沖擊,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班級授課制的缺點也就越來越暴露了出來:啥時學、學什么,怎樣學,都由教師安排,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學生主要是接受性學習,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內容程式化,脫離學生的現實生活。 新課改強調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它呼喚與之相適應的新教學組織形式的誕生。山東杜郎口中學“三三六”教學模式、四川蒲江中學實驗學校的“幸福教育”等,都在教學組織形式的探索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可喜的收獲,對高效教育教學組織形式的探索有著很好的啟迪意義。 (三)、選題意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至今雖已8年,見諸媒體大多是形勢一片大好,什么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增強了,好奇心、興趣愛好得到了保護和發展了,責任感和合作能力也明顯提高了,學生的輟學率大幅度下降了等等,但事實上并沒有描述的那么光明:學生自主學習在不少學校、不少班或者一些學科的面并不廣,合作學習很多情況都是流于形式,探究也是點綴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我校是一所義務教育階段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地處城鄉結合部,學生及家長的素質參差不齊。學生主要來源于周邊居民,家庭成份復雜,優秀學生流向了市里幾所民辦學校。基于這樣的原因,從目前全校中小學教師的工作狀況和學生的學習狀況來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師抱怨學生差,教學主動性不強;學生也缺乏愉快、輕松、主動的學習氛圍。這就迫切需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從教學效率方面看,尤其是中學部,教師們都在教學上擠時間加班加點,不難看出存在著教學效率低下,整體存在拼耗的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然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內涵提升、外延拓展、協調發展”的辦學思路,聚焦學科薄弱點,培植素質生長點,不斷優化師資隊伍,以組建高效教育教學組織形式為發展突破點,促進師生內涵發展,把我校辦成一所教育教學質量一流、富有鮮明個性、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學校。 因此,構建高效課堂,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是切實推進教與學方式轉變,把新課程理念落實到日常教育教學行為的重要舉措,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的現實要求,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四)、研究價值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課堂教學在本質上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參與、自主發現和探究、獨立思考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去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的觀點與結論。課堂教學應引導學生努力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被動接受走向主動發現和自主探究,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獨特的觀點和見解,允許進行不同的“解讀”,倡導“創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順應學生學習方式的這種變革,實現自身角色和作用的根本轉換──從知識的傳授者到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從知識權威到創造性思維的啟迪者,從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和“代言人”到意義的“對話者”,從領導者到“平等者中的首席”,使課堂教學成為一個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意義創造的過程。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就是企圖從本質上解決師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這對矛盾,探索適合我校九年一貫制校情的新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從而為新課改下教育教學組織形式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提供營養和案例,向縱深推進課改和素質教育。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假設和擬創新點; (一)、研究目標 構建高效中小學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從而達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進課改,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的目的,實現學生、教師、學校共同發展。 (二)研究內容 1、對現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良,以落實新課改強調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構建高效教育教學組織形式。 2、建構適應新的教育教學組織形式的課堂教學管理制度; 3、新的教育教學組織形式下的教師備課、上課。 (三)研究假設 1、通過探索新的教育教學組織形式,課堂效率得到提高; 2、新的教育教學組織形式,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獲取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情感得到正面提升。 3、課題研究使教師的觀念得到更新,課改執行力得到提升,專業發展上新臺階。 (四)創新之處 1、構建獨具我校特色的個性高效課堂。 2、探尋構建高效課堂的策略、高效課堂的評價標準及高效課堂的制度保障等。 ·本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一)研究思路 1、教師全員參與對現行班級授課制的改良,提高課堂效益。 2、重點探索中小學構建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 3、由教研組長組織學科教師進行各學科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方法:《課程標準》、主體教育論、素質教育理論、多元智力論、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理論等是我們需要廣泛涉獵的理論營養。 2、行動研究法:通過課題理論學習、課題思想的實踐,教學過程的檢查、評價等活動,檢驗研究成果,探討和修訂研究重點和方向。 3、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研究的各個階段不斷地進行反思和總結。 4、教育調查法:根據實驗需要采用問卷、訪談、測評等形式進行調查分析、尋找高效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對教學效率影響的規律。 5、個案研究法:通過年級個案、班級個案、個體個案的追蹤分析,研究高效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成效。 (三)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以四年為期,從2009年11月至2013年12月。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9年11月—2010年2月)為準備階段。 討論制定課題申請評審書,遞交總課題組進行資格審查;進行理論學習,轉變教師與學生的觀念;制定具體的實施計劃并修改完善方案。 第二階段(2010年3月—2012年8月)為實施階段。 全面啟動課題研究,實施課題計劃;課題中期評估,完善研究思路,適時邀請專家對課題研究進行指導,調整研究計劃。 第三階段(2012年9月—2014年8月)為課題提升階段。在第二階段基礎上優化研究程序,提高研究效率,基本完善高效教育教學組織形式。 第四階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為總結和結題階段。 總結高效課堂教學的構建,物化研究成果,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工作報告,申請課題鑒定結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