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泉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
山西陽泉七中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其理論和實踐意義
1、課題提出的背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教學質量是立校之本。然而,迫于家長擇校和校與校之間因搶奪生源而愈演愈烈的惡性不正當競爭帶來的壓力,面對上級部門三令五申要規范辦學的方針政策,以及當前我校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的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疲憊,質量又不高的尷尬現狀,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走課題研究,尋求突破之路,創建適合自己的特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無疑成為了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核心課題之一,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課改理念,真正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身、心等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
2、理論意義:
本課題將構建適用于各學科,“主體、互動、生成、發展”的高效課堂基本模式以及具有學科特點的各種課型的高效課堂基本模式,解決目前靠拼時間和犧牲師生健康來提高教學成績的滯后教學現狀,初步形成符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若干精神的,具有鮮明特色、易操作和推廣價值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推動高效教學理論向縱深發展。
3、實際意義:
(1)、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繁重的課業負擔。
(2)、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3)、保證學生有足夠自由發展的空間,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原則和基本內容
1、研究目的:
(1)、嚴格執行和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若干精神,規范辦學行為,減輕學生負擔;(2)、提高課堂效率,高效低耗,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3)、滲透學習策略,使學生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并不斷感受成功帶來的喜悅;(4)、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研究原則:
1、實事求是,科學可靠。
2、分工合作,同伴互助。
3、
4、
5、師生參與,教學相長。
6、行動研究,注重反思。
3、基本內容:
(1)、探索《初中有效課堂模式構成要素、框架、時間分配及教學活動形式》;(2)、《構建初中高效課堂基本模式》;(3)、《構建初中英語高效課堂基本模式》;(4)、《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基本模式》;(5)、《構建初中政治高效課堂基本模式》。
(三)課題研究的重點、難點、突破點:
1、研究重點:《構建初中各學科高效課堂基本模式》
2、研究難點:《初中有效課堂模式構成要素、框架、時間分配及教學活動形式》
3、突破點:從有效到高效過渡過程中,教學環節間自然緊湊的銜接和教學時間的分配。
(四)課題研究的對象與范圍;
初中七、八、九年級的學生;初二六個班、初三三個班、初一兩個班;
(五)課題研究擬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說明:
1、文獻研究
2、調查研究
3、訪談通過對學生的訪談,搜集第一手資料,將其匯總,了解實施研究的效果,發現有待于進一步改進的地方。
4、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建立全面、科學、具有激勵作用的評價體系。
5、比較研究實驗班和非實驗班的對比,實驗班在實驗前和試驗后的對比,通過一系列數據的對比,發現總結實施有效和高效課堂模式的效果和意義。
6、行動研究 制定行動研究計劃,提出假設,反復實踐,測試反饋,搜集分析數據,評價與反思,不斷完善,撰寫研究報告。
(六)課題研究的起始、結題時間、研究步驟設計及各階段主要內容與階段性研究成果設計
1、2011年9月—2012年1月為第一階段
研究內容:學習準備,提出假設,開始試驗,行動研究。搜集高效課堂教學和有效教學國內外研究現狀、已取得的成果及亟待解決的疑難問題。調查搜集總結列舉教師和學生的課堂行為,甄別有效行為和無效行為,將無效和低效行為轉變為有效行為,構建有效課堂基本模式。
成果題目及形式:《初中有效課堂模式構成要素、框架、時間分配及教學活動形式》;
2、2012年1月—2012年6月為第二階段
研究內容:課題組成員通力合作,在有效教學模式和各自已經成型的課堂模式基礎上,開展行動研究,初步構建通用于各個學科的高效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成果題目及形式:《初中高效課堂模式構建》;
3、2012年9月—2013年1月為第三階段
研究內容:構建具有學科特點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成果題目及形式:《初中英語高效課堂模式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模式構建》,《初中政治高效課堂模式構建》。
4、2013年1月—2013年6月
研究內容:完善總結。不斷改進,逐步完善,總結評價。
成果題目及形式:報送成果如錄像課、結題報告、論文、教學設計、說課材料、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完成結題任務。
(七)課題成果形式設計;
平時寫課后記,一月至少寫一篇教學敘事或案例,學期末做一次反思總結,整理材料,形成教學設計、說課材料、經驗、做法、總結、論文、報告案例等初步成果,最后一學期形成全面的成果如實操模式、錄像課和研究報告。
(八)完成課題的條件(如可行性、可操作性)分析及保證措施
1、完成課題的條件(如可行性、可操作性)分析
(1)、課題組成員老、中、青三代結合,而且文理兼有,他們各有自己的資源優勢,互補空間大,考慮問題更全面、更客觀、更深刻、更精準。
(2)、課題組成員除一名青年教師外,其他教師教齡均在二十年以上,他們有扎實的專業理論,深厚的教學基本功以及豐富的教學經驗,準確地說,各自都已擁有相對成熟的課堂教學模式,多數人員已參加過一個以上的課題研究,并有論文、案例、優質課、教學設計、說課比賽等多項成果獲獎。
(3)、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對外部條件比如多媒體、小班教學等因素不作苛求,只要按照步驟進行操作,即可達到預期效果。
2、保證措施
(1)、智力保障 邀請課改專家作講座,邀請課改優秀教師來我校上示范課,配置課題研究所需的學習資料,組織課題組教師到課改先進試驗區或校觀摩學習等。
(2)、制度保障 制定課題研究管理制度,制定教研激勵制度。
(3)、物質保障 設置專項研究經費,及時配備課題研究中所需的各種教學輔助工具。
(九)課題組織機構及其成員分工等
課題組主要成員 | 姓 | 性別 | 年齡 | 專業技術職務 | 工作單位 | 主要任務 |
付潔 | 女 | 42 | 中教一級 | 陽泉七中 | 負責方案設計、組織具體實施、撰寫研究報告 | |
任潤所 | 男 | 56 | 中教一級 | 陽泉七中 | 指導協調 具體實施 | |
孔令梅 | 女 | 44 | 中教一級 | 陽泉七中 | 具體實施 | |
史靜如 | 女 | 29 | 中教二級 | 陽泉七中 | 具體實施 | |
馮衛紅 | 女 | 39 | 中教二級 | 陽泉七中 | 具體實施 | |
侯玉霞 | 女 | 43 | 中教二級 | 陽泉七中 | 具體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