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天】
古代亡國之君大多遭到后世非議,但是有一位皇帝,亡國之后被后人提起時,人們卻往往是唏噓不已。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多才多藝,工書善畫,通音曉律,尤其以詞的成就最高,被譽為“千古詞帝”。他的詞,存世共有三十余首,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后世詞壇影響深遠。今天要學習的就是他著名的《虞美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詩君授業】
熱烈掌聲有請我們今天的詩君—白茅。
【詩君說】
據宋人筆記,李煜在降宋三年后(太平興國三年,978)的七夕節四十二歲生日上,作此詞追懷故國,命南唐舊妓演唱。宋太宗聞之大怒,遣使賜牽機藥鴆殺之。因此,這首詞很可能是李后主的絕筆之作。
和大多數亡國之君不同,李煜固然具有過人的文學藝術天分,但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昏君。事實上,南唐的覆亡早在他父親李璟在位時就已注定。
李煜即位后頂著北宋強大的政治軍事壓力,苦苦支撐時局十幾年,并沒有犯過太大的過錯。加上入宋后還不顧當局的猜忌,創作了大量追懷故國的作品播誦人口,最終使太宗皇帝動了殺心。
從這首詞看,“春花秋月何時了”,問得極癡,唐圭璋以為《天問》之遺。同時,此句又點明了非一時的感慨,而是降宋這三年來,日日追懷往事,以淚洗面。“小樓昨夜又東風”,一個又字,寫出了他多少次登樓南望故國的情境。
下片設想南唐故宮,那些承載著美好記憶的宮室應該還在,而當初的容顏已不復往昔。王闿運認為“朱顏本是山河,因歸宋不敢言耳。若直說山河改,反又淺也”,似求之過深。且李煜直書“故國”“江山”屢見,并沒有太多顧忌。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春水永無休止,正如自己的愁恨,較之“此恨綿綿無絕期”更為高妙。
【傳道解惑】
詩寶:
詩君好,“春花”“秋月”本是美景,李煜為何要問“何時了”呢?
詩君:
春花是燦爛嬌艷的,秋月是明亮美好的,這二者雖然很美,但李煜作為一個亡國之君,身居囚屋,面對這樣的美景卻是再也提不起絲毫興趣去欣賞。如此美景更是觸發了詩人內心的悲苦和對自己當前處境的無限慨嘆!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著這種屈辱生活的延續罷了,一句“何時了”道出了這位亡國之君對這樣屈辱生活的悲痛與絕望,渴望著這樣的生活快點了卻。
詩寶:
“只是朱顏改”一句中“朱顏”是指什么啊?
詩君:
“朱顏”,即指紅顏,是少女的代稱,在這首詞中指南唐舊日的宮女,也可以理解為對過去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懷念。
詩寶:
明白了,多謝詩君指點!
【領學團斗才】
大師姐:作詞一首。
虞 美 人
歌臺舞榭渾如夢,無意人捉弄。木石前盟尚難圓,豈因真真假假戲中緣。
秋波應是無情水,莫使多情醉。月明留待照萍蹤,且看陰陰晴晴古今同。
蘭師兄:皇上的愁我理解,我也來一首。
后庭花破子
花落半殘紅,東君意萬重。
寂寞黃昏雨,無言向晚風。
小樓東,誰家玉笛,寒枝瘦影中。
【每天加兩首,更上一層樓】
相見歡
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破陣子
李煜
四十年來家國,
三千里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霄漢,
玉樹瓊枝作煙蘿,
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
沈腰潘鬢消磨。
最是倉皇辭廟日,
教坊猶奏別離歌,
垂淚對宮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