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宗是宋仁宗堂兄的第十三個兒子。據說被宋仁宗挑選為太子后,一天清晨,很多大內太監來傳旨,他還在呼呼大睡。
被太監吵醒,他聽說是到皇宮中去當太子,死活不答應,賴在床上不起來。太監們哪敢得罪這將來的皇帝呢?只得自己受累,連床帶人,抬到了皇宮里。
宋仁宗完成了宋英宗當太子的儀式,宋英宗居然說:“請您保護好我的房子。若哪一天您有了兒子,還是把我放回去。”
這是極好的“命”。太子就是將來的皇帝,宗族子弟對太子的寶座無不眼饞,宋英宗居然還不想要。
不僅如此,當宋仁宗駕崩以后,大臣們按照遺愿幫助宋英宗完成了繼位儀式。宋英宗卻開始生病了,這一病,就病了數年。
國中不能無主。宋仁宗的皇后,此時已升為太后,便親自輔助,經常對宋英宗說:“兒啊,趕快好起來吧,你是皇帝,這樣像什么話?”
宋英宗的回答讓人啼笑皆非:“皇帝有什么好,我不愿當皇帝。”慪得太后連續幾天不來看望他。這樣的人,有沒有什么辦法轉他的性子呢?
有。包拯就想出來了絕妙的一招。他把歷來來自己斷案的例子,挑選了幾個精彩的,每天借著看病的由頭,一個個講給宋英宗聽。宋英宗越聽越帶勁,沉浸到這些案子里,仿佛自己已經是包拯。
沒過多久,宋英宗在包拯的引誘下,對朝廷事務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包拯給他說:“每天的朝政,其實就是一個個的案子。皇上你要分析,哪些人是忠、哪些人是奸。又有哪些事務是虛假,哪些事務是真實。這樣來判斷,您哪,每天都在斷案。”
人最向往的事,找尋喜歡的事來做。當宋英宗的興趣越來越大時,親自掌權的時機也就到了。
宋英宗開始親政。宋英宗在宋朝皇帝里面的名聲,是極好的一位。他被包拯打動以后,在朝政上非常用心。他見大宋每年竟然給大遼和西夏,賠償那么多銀子、絲綢和茶葉,他不禁憤怒,連著問了十幾個為什么?
見朝中都是文臣當道,卻沒有什么武將(最有名的狄青已經逝世),他不禁對大宋的重文輕武的國策產生了懷疑。
他勵精圖治,后宮里只有皇后、昭儀等四位妻妾,是歷代皇帝中妻妾最少的好皇帝。
可惜的是,他還沒有去展現自己的一番抱負,竟然在親政兩年內駕崩。宋英宗共當了四年的皇帝,卻“病”了兩年,自己親政連兩年都不夠。
趙曙親政后繼續任用仁宗時的改革派重臣韓琦、歐陽修、富弼等人。鑒于仁宗以來的弊政,趙曙向執政宰輔們提出了裁救積弊的問題,征求大臣們的意見;還下詔將各品級官員的轉遷年限加以延長,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冗官”現象給朝廷財政造成的壓力。
趙曙還非常重視讀書和書籍的編寫整理。治平元年(1064年),司馬光寫成了一部《歷年圖》進呈給趙曙,趙曙對此大加贊賞。
治平三年(1066年),趙曙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鑒》。趙曙還批準提供皇帝專用的筆墨、繒帛,劃撥專款,供給書局人員水果、糕點,并調宦官進行服務。趙曙的批示,極大地改善了司馬光編修史書的條件,使編寫《資治通鑒》的宏偉事業自一開始就有了堅實的后盾。司馬光為了報答趙曙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長的19年里,將全部精力都耗在《資治通鑒》這部巨著的編纂上。《資治通鑒》成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史學著作之一,趙曙也功不可沒。
從嘉祐八年四月(1063年5月)到治平四年正月(1067年1月),前后在位不足四年,其“治世隆平”的理想還沒來得及實現,就匆匆離世,年僅35歲,正是風華正茂、年富力強、大有所為的時候。可謂造化弄人,
最讓人扼腕的,是包拯。好不容易使手段勸服了一位英明睿智的皇帝,沒想到一命嗚呼,把包拯的苦心全部化成了泡影。
一番雄才大略,都付之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