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框胡同在現如今的北京變得家喻戶曉似乎是最近這些年的事,滿大街的“門框胡同鹵煮”讓這條胡同蹭著鹵煮的味道成了網紅。實際上自清末至民國年間,門框胡同比現在還要紅,那當兒胡同里實打實都是老北京原汁原味的小吃。
起初這條胡同沒有名字,據說光緒年間幾家商戶在胡同里用石板搭了個過街樓,過街樓上供了財神廟。過街樓形似門框,胡同由此得名,論起來如今這也是北京城最后一座過街樓了。
門框胡同門北起廊房頭條南至廊房四條(大柵欄街),早年門框胡同的北口對著廊坊頭條的勸業場,出南口就是大柵欄。廣德樓,廣和樓,中和戲院,三慶園和同樂軒五大戲園子和“大觀園”電影院就在大柵欄里,八大胡同離這也就是五六分鐘的路程。逛街的,消遣的,散了夜場的人們時常來這里小酌,宵夜。陸陸續續,二十來家老北京小吃匯集在這條胡同里。胡同從南往北,最有名的店鋪是康熙年間的劉家老鋪復順齋,專買醬牛肉,比月盛齋早了百十來年。此外年糕王、豌豆宛、豆腐腦白、老豆腐康,爆肚馮、奶酪魏、炒火燒沙、同益軒羊肉館,瑞賓樓褡褳火燒,德興齋燒羊肉雜碎湯、俊王爺燒餅等都在這里落了戶。據爆肚馮的后人說,當年裘盛戎,荀慧生,金少山,譚元壽,程硯秋等名角兒也是這條街里常客。門框胡同在那段日子里成了北京城最聚人氣的小吃街。
如今享譽京城的“門框胡同百年鹵煮”就在胡同北段,有趣的是在早年留下的在文字資料里提到的門框胡同的老字號當中并沒有“門框鹵煮”這一號,胡同里再現門框胡同當年街景的壁畫和文字中,也沒有見到“鹵煮”的影子。聽住在附近的老人也說八九十年代以前,“門框褡褳火燒”倒是有,“門框鹵煮”這一說法不曾聽說過。“百年門框鹵煮”似乎有空穴來風之嫌。
在胡同北口的“百年老六鹵煮”店點了煎灌腸,麻豆腐和鹵煮。店面是老板自家的私房,他家是胡同里第一家鹵煮買賣。有沒有百年不知道,不過鹵煮的口挺味地道,小腸鹵香味十足,入口不膩,老板說小腸是提前用獨家秘笈鹵制過的。灌腸煎得焦脆,不粘牙。麻豆腐用素油羊油混搭,比以往吃過的口感細膩,確實和北城的味道不一樣。
站在門口的就是“老六”
建國后私人的買賣都歸了國家,門框胡同里這些個老字號也都散了伙。直到1985年爆肚馮又在門框胡同北口的廊房二條里重新開業,劉家老鋪搬到了糧食店街,但也已經物是人非。老豆腐康和炒火燒沙等已經失了傳。如今胡同里經營著鹵煮,羊雜,褡褳火燒的鋪子大多是操著當地口音的外鄉人。過街樓上的財神廟換成了火神廟,那條純正地道的老北京小吃街已經沒有了……
原本門框胡同北口開在廊房頭條,南口在廊房四條,如今的門框胡同北口第一家就是門框胡同14號的“百年老六鹵”,由此以北的那小半條胡同已經拆除,其中就包括 1930–1933年張恨水曾經住過的門框胡同12號,就是在這段日子里,張恨水完成了被稱作鴛鴦蝴蝶派經典之作的《啼笑姻緣》。鹵煮店的老板還清晰的記得12號,說他的發小兒“老貓”就住在那個院子,但張恨水的事沒聽人提起過。聽他說門框胡同也正在騰退中。
《門框胡同百年鹵煮》,這胡同和鹵煮不知道是誰蹭了誰熱度。
下期預告:
廊房頭條:北京勸業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