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身邊人依靠節食法減肥,然后很多人在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后宣告減肥失敗嗎?
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節食減肥法之所以失敗的概率高,在于節食到饑餓感來襲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強制把注意力聚攏到吃的東西上。
此時,當我們的注意力被滿腦子的食物綁架時,絕大多數的人都堅持不了多久,而一旦她開始第一次“破戒”,就會出現第二次,第三次……
所以,節食減肥的失敗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同樣道理,貧窮也會讓我們的大腦被綁架,對金錢的稀缺感會強制讓大腦把注意力放在如何省錢。
與此同時,由于大腦的思維帶寬是有限的,所以當我們花費了過多的注意力放在省錢上的時候,我們就很少有富余的帶寬放在如何增加收入上。
以上論斷出自《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和忙碌的》,本書的作者是穆來納森和沙菲爾。穆來納森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領域重要領頭人;沙菲爾則是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科學博士,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他們兩人共同創立了一個非盈利組織,ideas42,致力于使用行為心理學來幫助人們解決社會問題。
在《稀缺》這本書里,兩位作者在前半部分告訴我們稀缺是怎么降低我們的認知帶寬和智商;而后半部分,則給我們指了一條明路,用兩種切實有效的方法,帶領我們走出稀缺,走向富足。
下面,我們先來講講第一部分:稀缺如何降低我們的認知帶寬和智商。
書中說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在職場打拼的爸爸答應了女兒要參加她學校里舉行的匯報演出,但公司里又安排了這位爸爸周一早上必須要交一份報告。
爸爸怎么辦呢,只能拎著筆記本電腦去參加演出,結果開車開到一半,女兒發現自己的演出服裝沒帶,結果只能掉頭回去拿,到了會場險些遲到;演出雖然非常成功,但爸爸卻在底下忙著他的報告,女兒在舞臺上當然看得到爸爸埋頭敲電腦,回家路上的氣氛也變得很怪異;由于報告是在會場上臨時趕制,報告質量可想而知……
忙中總會出錯,你遇到過類似的情況,然后把事情搞砸過嗎?
不錯,由于各種事情填塞了我們的認知帶寬,出錯和低質量就會變得無法避免。而且由于認知帶寬被占據,人也會變笨。
在國外刑偵審問中有這樣一種技術,就是先測試被審問者閉眼左右腳單腿站立的時長,然后在正真審問的時候,讓對方用時長較短的那只腿站立,并且閉上眼睛。(比如左腿25秒,右腿53秒就用左腿站立)。
此時審問的效果就會比較好,因為閉眼單腿站立已經占據了犯罪嫌疑人一大部分的認知帶寬,所以他要編輯有邏輯謊言的能力就會顯著變弱。
認知帶寬被占據會降低智商的案例還有很多,比如急著出門時很容易忘記自己是否關窗鎖門,令自己陷入強迫癥的焦慮;又如疲勞或饑餓的時候你更容易妥協去休息或者吃飯。
既然我們知道了稀缺是導致我們丟三落四,工作質量低下,以致難以在事業或具體任務中獲得成功,阻礙我們拜托“窮人思維”的癥結。那我們要怎樣才能跳出這個怪圈,讓我們從“稀缺”走向富足呢?
兩位作者向我們指了兩條路徑:
第一條路徑:減少認知負擔。
方法一:對待認知帶寬本來就很少的窮人,就要用適合窮人的方法。
他們在處理多米尼加共和國小額信貸業務時,發現這些小本經驗的生意人賬目錯誤百出,而原來MBA式的財務培訓當地人根本就無法接受,因為這些教材非常枯燥,并且需要好幾周的時間,這些人完全學不會。
于是,他們就研究當地一些做得比較好的小老板有些什么好方法。比如一位小老板,他給自己開了一份工資,這樣就能有效的把生意收入和家庭收入分開;還有一位老板娘有一個怪招,她把錢放進左邊的胸罩里,表示這筆錢計入生意賬戶,把另一些錢放進右邊胸罩,表示這些錢計入生活賬戶。
雖然方法很奇葩,但教授把這些經驗法則總結成教材并推廣給當地人之后,受到了普遍歡迎。不僅課時較短,同時也簡單實用,最后使這些受過培訓的學員平均收入提升了25%。
所以針對窮人,不該教給他們太多的內容,而應該盡可能的簡單,讓人不動腦子(用少量的認知帶寬)完成任務。
方法二:防呆法,降低動作耗費腦力的難度
另一個案例也非常有意思,當時發現空軍飛行員怎么老是在降落的時候收起起降輪以致引發事故。經過研究,類似事件總是發生在某種型號的轟炸機上——這種飛機的側翼操作桿和起降輪操作桿被愚蠢地設計在了一起。
在降落時,飛行員思想高度緊張,根本分不出認知帶寬分辨哪個操作桿才是對的那根。
重新設計和改造飛機自然代價巨大,但后來僅僅增加了一個動作就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你來猜猜具體要怎么做呢?
他們在正確的那根桿子上增加了一個橡皮套子,飛行員只要一模材質,就知道正確與否。
其實類似的案例還有切紙機被設計成需要雙手同時按下才會啟動裁紙刀切割,這項舉措解決了過去工人把手指甚至手掌一起切掉的悲劇;化學品的接駁蓋被換成了不同的螺紋,以防接駁時發生A類化學品接駁到B類管道的錯誤。
在工業工程中,這種減少認知負擔的方法被稱為“防呆”,是一種有效防錯的方法,這種設計思維后來被全世界各國生產制造企業廣泛使用。
第二條路徑:創造閑余
你可能會認為,在已經稀缺的情況下,設法創造閑余不是開玩笑嗎?我想告訴你,如果你有這種想法意味著認知的不足,那么下面這三種方法就很適合你。
方法一:提前做難的事情
你小時候的寒暑假作業是最后幾天一起做完的嗎?你大學期間的學業課程考試是依靠考前2周的突擊嗎?
是的,很多人從小就養成了這種習慣,而且看到周圍人都是這樣做的,所以認為這是理所當然。
然而你聽到過“雙二八法則”嗎?簡單講起來世界上只有4%的人占據了全球96%的財富。而即使你無法成為前4%,也要想盡辦法成為前20%,對不對?那么踐行這個簡單到爆的道理:先苦后甜,把難的事情提前做,你就和身邊80%的人不一樣了,成為少數的精進份子。
方法二:留出時間間隔
如果把時間排的太緊張,就會進入認知帶寬被占據,忙中出錯的怪圈。所以,要么給自己做減法,把真正重要的事情放進你的時間安排;要么增加自己的高效時間,你可以通過早起,把需要做的事情放進這段時間里面。
有人說我喜歡晚睡不行嗎?手機快沒電的時候你會更焦慮,還是手機電量充滿后更從容呢?我想你的心中應該是有答案的。
方法三:依靠外界打斷
很多時候,我們會不小心陷入稀缺狀態而不自知,比如會議中為了商量某個顏色細節會耗費大量的時間。此時,如果由主持人或設置其他外界提醒打斷就能讓我們從陷阱里跳出來。
又比如著名的番茄工作法,設定25分鐘的時間讓自己休息調整5分鐘,從而讓我們的每個25分鐘都能最高效,這無疑也是一種依靠外界打斷讓自己創造認知閑余的有效方法。
以上就是今天要向你分享的《稀缺》這本書中的干貨內容,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首先,稀缺意味著大腦的思維帶寬是有限的,注意力放在哪里,其他的部分就容易被我們忽略。
第二,作者為我們指出了兩條從稀缺走向富足的路徑。
第一條是減少認知負擔,比如如果需要幫助窮人,就要用適合窮人的方法;又如通過降低動作耗費腦力的難度來對一些動作做“防呆”處理。
第二條路徑是創造閑余。方法包括提前做難的事情;留出時間間隔和依靠外界打斷,都能讓我們擺脫思維帶寬過于擁擠的惡性循環。
和你一起成為一個厲害的人,這里是三米君2018年與你共同進步的第10個禮拜,期待我們共同的進步。
這本書里有很多特別有趣的案例,相信讀了這本書之后,你一定能收獲更多。
額~京東特價7.5折《圖解·營銷心理學》僅剩最后2件了,供應鏈有待提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