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書原因
一直以來,我都十分向往自由職業,當然也是非常刻板印象的那種:不用按時上下班(最重要的是不用早起,九點以后起床對我來說剛剛好,其他時間都算早起,哈哈)、不用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可以做喜歡的事情養活自己。
但我也一直覺得這只能是幻想,自己并不具備過這樣生活的實力,所以也沒有正式提上日程,只是偶爾會有一些關于副業的胡思亂想。
2022年,我所在的團隊項目驟減,過程中我時不時就會焦慮,關于自由職業的想法也就會時不時跳出來,再加上對于工作環境的不適應(比較復雜,就不具體描述了),在春節前做了年度盤點之后,又剛好聽了自由會客廳(一個專門服務自由職業者的平臺)的一場直播,我決定在春節假期間認真探索一下自由職業的可能性,于是,這本書成了我的入門教程。
二、整體評價及推薦指數
這本書是基于自由會客廳的發起人林安對自由職業者的采訪而寫出來的,通過不同人物故事讓我們看到自由職業者的不同類型、遇到的挑戰、可能的生活節奏、發展路徑以及設身處地地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適合成為自由職業者,過程中會涉及到一些工具和書籍,在書的最后一部分可以看到。
我個人覺得很有啟發性和實操性,所以也會陸陸續續地整理和梳理自己的方向,就算最終分析之后決定不做自由職業,也可以發展一個不錯的副業,去實現一些小目標。
推薦指數:四顆星
因為這個是他們公眾號的內部資料,我就不對外分享電子版了,感興趣的伙伴可以直接關注他們的公眾號拿。
三、目錄
四、原文及感受分享
原文:1、斜杠青年是一個倡導職業多元化、體驗多元化和生活多元化的一個群體。
感受:從這個定義來講就很適合我呀!我喜歡多元和豐富,向跟不同類型的人做朋友,也不喜歡穩定,因為有時候這對我來說意味著沒趣。
原文:2、很多時候,可怕的不是年齡,而是因年齡增長提前衰老的那顆心。當女性放棄掙扎,接受外界對女性的各種定義與規訓時,女性才開始真正衰老。
感受:是的,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年輕不是指外表的幼,而是內心沒有好奇心,我不要成為那樣的人,我想要打破這些定義和規訓!
原文:3、自由應是一個能使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
感受:這句話真的說得太好了!給自由職業里的“自由”進行了新的詮釋,這種“好”可能包括是物質的,但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是對自我的清晰認知和探索,我也在最近的副業中(基本沒賺錢)獲得了成長,發現了自己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這種渴望會經常讓我內心充滿喜悅和動力。
原文:4、像我這樣占用了如此多社會資源、占有如此多文化和象征資本的人,對社會是負有更大責任的。我需要認識到自己的幸運、特權,需要去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而不是去自得于自己的“成就”,轉而去鄙視不如我幸運的人。
感受:這一點我早就有認識,但是目前社會責任的部分我覺得自己做得還比較有限,但慶幸自己沒有放棄,未來,我也希望可以把這部分做得多一點,再多一點。
原文:5、社會心理學有一個理論叫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基本歸因偏差),它講的是:在評價一個人的行為時,我們有夸大內因(個人因素)、淡化外因(環境和外在因素)的傾向。其常見表現是,我們容易將他人的“失敗”歸結于內因,認為他們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感受:學到了!這個是現在很多網絡暴力的人持有的評價體系,我們應該好好推廣這個理論。
原文:6、好多團隊都是,咱倆關系不錯,或者在某個場合覺得不錯,并沒有深入了解各自處于怎樣的人生階段,生活重心、時間分配等等。這些其實對團隊協作、工作節奏都會有影響。
感受:刷新了我的認知,這個總結太到位了!我自己會有這種誤區,我看到一些公益機構也會先從價值理念上考慮彼此是否合拍,才決定是否共事,這個雖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需要再多考慮一個因素,那就是生活重心和時間分配,否則很容易出現分歧,破壞原有的信任關系或支持關系,也會影響共同推進的事情。
原文:7、我給大家分享一個ABC計劃,個人覺得挺好的。A就是核心主業,它可能占你70%左右的精力,得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收益和成長曲線。B計劃是未來可能的副業,投入少量精力,需要能夠探索潛在機會。C計劃為底線,要有6至12個月的抵御風險能力。
感受:已經在思考這些問題了,但答案還沒出來,需要花時間認真梳理,我現在還處于做加法的階段,但我相信時間久了,我會開始做減法,畢竟精力有限,而且我的生活重心也將迎來巨大的轉變,我暫時還無法預判。
原文:8、從被動到主動:擁有一份事業意味著,我要把獲取收入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感受:這一點也很有吸引力啊,有掌控感的人生過起來實在是太爽了!我愿意為此多付一些代價~
原文:9、如何找到自己的創作方向?
感受:實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