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原因
這本書我聽過很多次,基本上談到伍爾夫時一定提到它,但真正促使我開始讀這本書是源于隨機波動的一期播客:《女性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房間,然后呢?》,也推薦給大家。
這期播客也讓我想起自己從小到大對于“一間只屬于自己房間”的渴望,因為生活在東北農村,基本都是統一睡大炕。姐姐比較幸運,可以在青少年時期擁有一間獨立的小房間,后來,家里翻新房子,小屋被拆掉,我就只能跟爸媽一起睡大炕。
還有一個原因是母親很喜歡打麻將,家里從早到晚都會不斷有鄰居上門,麻將聲很吵,青春期的我渴望有一個可以安靜獨處的空間,所以,我從小到大特別渴望可以像電視劇里的小孩那樣擁有一間獨立的房間,這樣我就可以自由決定怎么安排。
(網上搜的,類似這種)
在家中沒有實現的需求,卻因為住宿得到了滿足,我從初中開始住校,到高中再到大學、研究生,這一路以來我都特別享受宿舍里的生活,雖然并沒有足夠的自由和很大的空間,但對我來說,至少有一塊空間屬于我,我可以自由支配,哪怕是亂,那也由我決定。
我也很享受寒暑假因為做兼職獨自一個人住在宿舍的時光,我從來不會覺得害怕,更多的是很開心自己的領域可以擴大到整個宿舍,我可以大聲放音樂,想坐哪里坐哪里,想什么時候關燈就什么時候關燈,不用擔心會影響到其他人。
所以,我告訴自己,與其一直聽別人說這本書在講什么,倒不如自己親自來閱讀看看,說不定會有不同的碰撞。
二、整體評價
在我的預想中,這本書可能會以嚴肅的探討和分析來展開,但它并不是,書一共分為六章,沒有標題和目錄,只是以一個演講者的角度來展開,通過“女性與小說”這一話題進行延展,講述演講者兩天內的經歷和所思所想。
說實話,在閱讀的前半部分,尤其是第一章,我有些云里霧里,完全進入不了狀態,尤其是當涉及到各個文學作品、作家、建筑物和地名時,這種不熟悉的感覺成為了我的閱讀阻礙(原諒我雖然是英語專業出身,但真的很不喜歡英美文學所以對此一無所知,有點對不起我的英美文學老師,哈哈哈)。
不過后來,隨著這種隔閡感減弱了之后,我開始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隱喻,或者說是背后她在表達的觀點,當然我也非常清楚那只是我個人基于我的教育背景和生活閱歷所理解到的部分,感覺通順了許多。
而且越看就越能感覺到伍爾夫的天才之處,她語言的精妙和犀利讓我有幾次忍不住鼓掌,值得反復思考咀嚼。
所以我建議有類似經驗的朋友可以不用被前面部分勸退,可以再多給這本書也給自己一點時間,相信你也能感覺到這本書經久不衰的魅力。
老規矩,公眾號后臺回復“一間只屬于自己的房間”可獲得本書電子版。
三、原文節選及感受分享
原文:1、英國是一個父權社會。任何正常人都能看出教授的統治地位。他就是權力、財富和影響力的化身。他既是報紙的所有人,也是它的主編和副主編。他是外交部長,是大法官。他是板球運動員,他擁有賽馬和游艇。他是公司主管,能讓股東賺到200%的分紅。他捐贈百萬善款給學校,他管理學校。他把女演員吊在半空中。他判斷斧頭上的毛發是否屬于人類,他決定犯人有罪或無罪,是上絞刑架還是重獲自由。除了天氣,他似乎能控制一切。
感受:太喜歡這種描述了!她沒有用抽象的語言,而是精準地用一個個例子,描述出了這種男性掌控一切的現實,尤其是最后一句,簡直精妙!
原文:2、我發現一份穩定的收入竟然能給人的心境帶來這么大的變化。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奪走我手中的五百英鎊。我將永遠擁有食物、房子和衣物。我不需要付出精力和苦力,心中的憎恨和痛苦也消失了。我不恨任何男人,反正他們無法傷害我;我不用取悅任何男人,反正他們無法給我什么。因此,我發現自己對人類另一半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感受:可能這是現在很多女性在爭取到了經濟獨立和自由之后的內心狀態,于我個人而言,雖然目前的經濟水平還未達到完全自由,但對于我個人經濟能力的信心也給我帶來了內心的穩定和平靜,原來早在那時,伍爾夫已經有了預見。
原文:3、再過一百年,女性將不再是一個被保護的性別。按理說,那些曾經將她們拒之門外的活動和勞動會向她們敞開大門。保姆會去運煤,商店老板娘會去開火車,所有以女性弱勢地位為前提的既定事實都將不復存在-比如(這時一隊軍人走上街來) ,人們一般認為女性、牧師和園丁比其他人更長壽。如果拋開這種先見,讓她們加入和男性一樣的活動和勞動中去,讓她們當兵、當水手、當火車司機和造船工看看女性的壽命是不是比男性短了不少,死得是不是比男性快了不少,到時候人們說起“今天我看見一個女人”,口氣會像過去說“我看見一架飛機”一樣。只要女性不再處于受保護的地位,什么事都可能發生。
感受:伍爾夫是在1929年寫的這本書,現在是2023年,距離她提到的一百年還差6年,就我目前在中國大地上的感受來看,女性從過去的受保護的地位有了些許的轉變,但如果像她提到的“當兵、當水手、當火車司機和造船工”,依然沒有形成這種態勢,總體上大家在這些行業見到女性仍然覺得很稀有,至于六年之后這種情況會好轉嗎?我并不保持積極態度,但我相信至少在女性們的意識覺醒和源源不斷地爭取之下,未來充滿希望。女權主義勢不可擋。
原文:4、如果女性只存在于男性創作的小說中,大家會以為女性是非常重要的人物,非常多樣化,可以英勇,可以刻薄;可以杰出,可以卑鄙;可以散發出無限的美,也可以極度丑惡:可以像男人一樣偉大,還可以比男人更偉大。但這只是小說里的女性。實際情況就像特里維廉教授指出的那樣,她被關在屋里隨便毆打。
感受:這個觀察太犀利了!在我還處于學校的象牙塔里時,我從小說里、教材里、電視劇里看到了女性的多種可能性,也深信經過我的努力,只要我想,就可以實現任何一種可能性,但在充分地接觸了社會現實之后,我逐漸意識到這中間存在的巨大鴻溝,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這背后強烈的社會期待與我內心真實自我之間的拉扯,所以會生成一種無力感。
寫到這里我也聯想到了電影《芭比》里的芭比樂園,女孩們也堅信外面的世界跟里面一樣,覺得芭比一定會讓人喜歡,而事實上,芭比并沒有帶給女孩們真實面對糟糕世界的勇氣,而只是制造了一種幻想,成為了女孩們的束縛。
一百年的聲音在這里又一次得到了印證。
原文:5、在人們的想象中,她地位極高;而在實際生活中,她根本微不足道。她的身影遍布詩歌的字里行間,卻在歷史中缺席。小說里,她主宰君王和征服者的命運:真實生活中,她一旦被父母強行套上一枚戒指,就會為某個男孩的奴隸。文學作品中,她的雙唇吐露一些最深刻、最發人深省的思考:現實生活中,她幾乎不識字,也不會寫字,只不過是她丈夫的一件財產。
感受:這鮮明的對比太直觀了!現實生活中的這些層面都是我們作為女權主義者要爭取改善的地方,這本書也深刻提醒我要對男性作家筆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保持警惕,這又回應到了《厭女》這本書,上野千鶴子老師在里面提到,一些在妓院等地方流連的所謂詩人們寫的女性往往都不真實,有時候是那些女性為了滿足他們的內心需求而編造出來的故事,所以真的是要時刻保持批判和思考。
原文:6、但對于中層階級的女性來說,她們能支配的只有自己的大腦和性格,根本沒可能參與任何重要的運動,而正是這些運動組成了歷史學家眼中的歷史。軼事也對她沒有記載。
感受:對,很可惜,當時唯一能夠留下什么的女性群體便是中產階級女性了,但也沒能做到。
原文:7、那些偉人的生平中往往能瞥見女性的身影,她們融入了背景之中,我時不時會想,她們遮掩的是一個眼神、一聲笑,又或者是一滴淚珠。
感受:這句話看得我想哭,那些男性偉人們的故事背后隱藏著多少個操勞著、哭泣著、無法表達的女性,而除非她們的成就已經夸張到無法被隱藏如伍爾夫,否則她們就只能被一句話一帶而過,這也讓我想起了《如何抑止女性寫作》里提到的女性經歷不被當作有價值的內容寫出來的痛心。
原文:8、莎士比亞這樣的天才,不會從沒受過教育的、被奴役的勞動人民中誕生,不會從撒克遜人和布立吞人中誕生,不會從現在的工人階級中誕生。
感受:犀利!
原文:9、每當我讀到一位女巫被人淹死,一個女人被魔鬼附身,或是一個賣草藥的巫婆,甚至一個名聲顯赫的男人的母親,我都會覺得她們背后有一位埋沒的小說家,一位被壓抑的詩人,一位沉默得見不得人的簡·奧斯汀,一位在荒野上撞得自己頭破血流、在大街上擠眉弄眼、快被自己的天賦折磨到瘋狂的艾米莉·勃朗特。
感受:是啊!這種扭曲的心態勢必會造成一種看似不穩定的狀態,就像我們要為歇斯底里癥正名一樣,這些獵物行動該中止了!要去看到“瘋女人”背后的能量和價值!
原文:10、在16世紀,懷著詩才出生的女人是不幸的,她的內心將充滿煎熬她需要釋放腦中的一切,然而她的生活條件和本能都與這種心境為敵。
感受:如今變好了一些嗎?或許城市里的會好一點吧,但在農村,更多的是無聲的沉默,能有多少個劉小樣?范雨素?值得深思。
原文:11、濟慈、福樓拜和那男性天才無法忍受的冷漠,到了女性身上,全都變成了敵意。世界對男人們說,你們愛寫就寫,我無所謂,但卻對女性發出一串大笑:寫作? 你寫作有什么好處?
感受:天才本身就容易被世俗排擠,再加上女性身份,就更加邊緣。所以我最近每當聽民謠聽多了男性歌手之后,就會想,民謠女歌手會受到同樣的喜歡嗎?她們有沒有背負更多的罵名?
原文:12、在19世紀,人們不鼓勵女性成為藝術家。相反,她會遭到斥責、侮辱、說教和勸誡。為了反抗和反駁這一切,她不免神經緊張,漸漸失去了動力。
感受:是的,如今這一招依然很好用。不過好的是,反抗的女性多了,我們也得以看到更多女性藝術家。
原文:13、大師之作從來都不是獨自誕生、獨立存在的;它們是漫長歲月里共同思考的產物,是群眾的思想,它有一個聲音,背后訴說著萬千大眾的群體經驗。
感受:是的!這才應該是大師的作品!是接地氣的,承載著群體的智慧與經驗!
原文:14、“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兩百年以來,貧窮的詩人都機會渺茫......英國的窮孩子就像雅典奴隸的兒子一樣,很難實現心智的解放和自由,很難催生出偉大的文字來。”就是這樣。物質基礎決定心智的自由,心智的自由決定詩歌的誕生。女性貧窮了不止兩百年,而是有史以來就貧窮。女性在心智方面的自由還比不上雅典奴隸的兒子。因此,女性詩人的希望渺茫。這就是我為什么如此強調金錢和自己房間的原因。
感受:是的!永遠不能忽略階級帶來的影響,所以一定要消滅貧窮,才能給女性帶來空間,在《東京貧困女子》這本書里,到處都是可以證明這一點的例子,在極端貧困下,人無法保持穩定的思考和基本的生活,創作簡直是天方夜譚。
原文:15、我相信,這位從未寫下一字、葬在十字路口的詩人還活著。她活在你我之中,活在許多其他女性心中,她們今晚不在這兒,而是在刷洗碗筷、哄孩子睡覺。但她還活著,偉大的詩人永垂不朽,是永恒的存在,時機一到,她就會化作肉身來到我們之中。
感受:對!說得太感動了!我們要讓她重生?。?!
原文:16、等我們有了一年五百英鎊和自己的房間;等我們養成了自由的習慣,勇于寫下自己心中所想;等我們稍微逃離公用的起居室,學會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不是人與現實的關系看人;等我們學會從事物本身看天、看樹、看一切;等我們越過彌爾頓的亡靈,再也沒有人能遮擋我們的視線;等我們面對現實,因為這就是現實,我們沒有臂膀可以依靠,只能自己前進,我們的關系不僅僅是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系,而是人和真實世界的關系,等到那時機會就來了,莎士比亞死去的詩人妹妹就會喚醒她沉睡的軀殼。她會像他哥哥那樣,從默默無聞的先驅者的生命中汲取力量,然后重生。
感受:一起加油,相信這樣的時機一定會到來!就算我看不到,我的后代也一定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