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了央視的《天網》其中兩期是介紹一位老巡警,他接了一個110報警,是一位12歲小孩報警說媽媽打他,他立馬出警到現場。
原來是小孩的媽媽讓他去改正作業,然后小孩還沒有改完,媽媽又讓他做另一件事,然后他說了一句話,媽媽立馬拿起書本打他,還揚言說不養他了。小孩覺得很委屈,就報警了。
可能在大多數人眼里都會覺得這點小事兒也報警,這不浪費警力嗎?
可是就是因為有千萬件小事促成了孩子的內心世界。
現在的孩子成熟的過于早,自尊心很強,可能家長、老師或是同學的一個不經意間就對他有所傷害。這在于我們小時候那個年代是沒有的。
學習不好,可以打罵,調皮搗蛋可以打罵,那時候根本沒有想過什么自尊心或是人權之類的。
可是現在的小孩從小就是在家人的呵護中長大,從小家長們對他是萬分愛護,可是長大后發現他走的路線根本不是按自己的想法那樣,于是就恨鐵不成鋼,開始了粗暴式教育,可是現在的孩子更有自己的想法,矛盾就起來了,有些感覺落差感覺大的,可能就會走上危險。
近些年看到很多案例,小學生因為班主任的遞卷方式而跳樓自殺,大學生因為作弊被老師查到而自殺,小學生因為家長的指責而在家跳樓自殺等等慘痛的案例,這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從小沒有教給他對與錯,沒有在錯的時候進行指導,從而導致他把自身看的比任何都重要。
記得李玫謹教授說過一件關于小孩的案例,一個小孩為了得到想要的玩具,大哭不止,而大部分家長做的就是為了不讓孩子大哭就滿足他的要求,從小時候的一個要求,到長大后的N個要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給他時間,讓他痛快的哭,在15至20分鐘后再進行溝通,從小讓他知道想要的東西和物不是用哭這個捷徑獲取,而是應該合理的溝通。
我一個朋友的外甥,現在在世界排名前十的一所英國大學里學醫,他在大一中間放假還沒回國時,就自己聯系好了國內的實習工作單位,實習一個月,然后規劃了下一個月的旅游路線及各種住宿。
可能會有人說那是因為他有錢,可是關注點不應該是這個孩子把自己的假期規劃的很好嗎?
從小,他的爸媽對他的教育是放養及溝通式,有什么事情都攤開說,家里添置什么東西都會進行家庭溝通,尊重每一個成員。
從小對他樹立正確的三觀,自尊是好,過分自尊那就是壞了,最應該學會的是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