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山西自然風光瑰麗多姿,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既有雄偉壯麗的太行大峽谷、懸空寺,又有神秘莫測的五臺山、云岡石窟、平遙古城;既有人間仙境般的晉祠、喬家大院,又有風景如畫的雁門關、壺口瀑布、太行山大峽谷等。
山西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面食之鄉”稱號名副其實。在山西境內,面食種類繁多,且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風味。面條則有刀削面(削)、拉面、燴面等;臊子面則有臊子肉炒面(炒)等;刀削面和燴拉面則是山西的經典美食;燴面在山西被稱為“燴菜”,主要用羊肉為主料。
面食制作技藝是山西地方傳統工藝中最為講究的一個項目,從和面到蒸熟都要求嚴格。首先,必須用冷水和面;其次,和面時要用手抓成軟硬適度的面團;最后蒸熟后還要在上面抹上一層油,以防粘連。此外,山西人還將在面團上涂抹淀粉等其他配料,以增加面條的韌性和光滑度,并保持不粘盤。另外還有“搟壓濾”制作方法和“搓卷”制作方法等。山西面食種類繁多、各具特色。
山西面食
1、山西刀削面又稱“削面王”,是山西一道傳統的面食小吃,同時也是山西十大面食之一。刀削面主要分布在晉中地區,其中又以平遙古城一帶的最為出名,故又被稱為“平遙刀削面”。山西刀削面具有面細如絲、形似柳葉、湯清益口、香而不膩的特點。
2、山西饸烙面是山西最傳統的小吃,也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美食。其特點是一根,細長柔韌,味道獨特。莜面饸饹、蕎麥饸饹都是山西人最愛吃的。
山西刀削面
山西刀削面,又稱刀削面,是山西傳統的地方名食,以其風味獨特、品種繁多而久負盛名。因其獨特的風味和制作工藝而被列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西刀削面以“薄、光、精、小”而馳名全國,它采用優質高筋面粉為原料,采用特制的工具“三棱刀”,以螺旋狀上下運動,將面塊快速均勻地削至鍋中。烹制時不用湯,而是用素湯或面湯,配以各種佐料而成。山西刀削面具有'三光':面光、湯光。被譽為“中國十大面條”之一。
羊雜割
羊雜割是山西地方風味小吃,又叫羊雜碎,即羊下水。
一般為羊的肝、腸、肺、血等煮食,再配以粉絲、豆腐皮等。此菜以羊雜碎為主,一般不加豆腐皮,有條件的地方在制作時加點粉絲。
羊雜割,最早出現于明朝萬歷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據傳當時洪洞縣一位名叫羊三的屠夫在縣城西門外擺了個羊肉攤。
一天,一位外地客商來買羊三宰殺的肉,羊三就給他煮了一鍋雜碎。客商吃后十分滿意,臨走時非要留下一碗羊雜讓他帶走。羊三就用紅泥將煮羊雜的湯鍋封了起來。以后每到臘月,這位外地客商便趕來買羊三賣肉和羊血煮雜碎吃,因為他買的羊三賣肉多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羊雜割”這道傳統名吃。
羊雜碎火鍋
羊雜碎火鍋在山西流傳已久,而且其做法十分講究,用料也很講究。羊下水、羊頭肉、羊肺、羊血……都要精心洗凈。將這些原料放入鍋中煮熟,并將各種原料切成細末,再與切成大塊的羊肉片一起烹煮,最后放入蔥姜蒜和其他調味料。
剔尖
剔尖又叫剔面,是用特制的面條工具把面條夾出,再煮熟過涼,澆上鹵汁即成。也可放在鍋里與肉、蔬菜或其它葷素菜同煮。這道菜制作時要注意的是要將面和得稍硬,還要用手把面抖開,使面條更筋道。同時要掌握好肉、蔬菜等的分量,一盤剔尖一般是一人一碗。
剔尖的做法:把手搟面或普通刀削面的寬度和厚度畫出來,然后用刀順著畫好的寬窄,將面輕輕挑入鍋中,煮熟即可食用。若再加點青豆、菠菜等蔬菜同煮,則味道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