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我們曾循著歷史的長河,追尋楚文化的源頭。
現在,讓我們將目光投射于楚文化在中華傳統文明的多元一體化進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看看楚文化自由浪漫的精神內核,是如何超越了時間、空間,進一步影響了整個中國,塑造了中華文明中的浪漫主義審美。
你會發現,楚文化不拘一格,多元而一體,構建出一個浪漫主義家園,塑造了中華文明的另一重審美。
楚文化,何止“楚”文化?
▲ 湖北省荊門市嚴倉1號楚墓出土的漆棺彩繪,涉及楚人生活場景方方面面。
▲ 圖中服飾以馬山1號楚墓出土的直裾為靈感創作。攝影/李南,模特/曾嚼子,妝造/雪影
楚服極有辨識度,能喚起楚人濃郁的故鄉之情。不過,它究竟是什么模樣呢?當馬山1號楚墓打開的那一刻,人們有了直觀的認知:以直裾為主,衣身寬博且長,配色大膽鮮艷、紋樣豐富,崇尚奇詭夸張,且不遵循禮制……
而楚服的華美浪漫又“傳染”給了漢人,通過數百年大一統的大漢江山,將之深深地鐫刻在中國傳統服飾的基因之中。
楚國飲食帶有濃重的楚風:在稻米的主食外,注重副食搭配,瓜果蔬菜的品類相當豐富。楚人“善食魚鮮”,此外,犀牛、大象、麋鹿、熊、豹子、天鵝、大雁、黃鶯、鵪鶉、烏鴉、鴿子和雀等,也都被加入了楚人的菜單。
《楚辭》:曇花一現的時代絕響
楚舞藝術特質的探討,永遠離不開袖與腰。纖柔飄逸之舞姿,頗有“水”的神韻。長袖交橫的“連翩駱驛,乍續乍絕”,猶如水波蕩漾,乃至后世的中國古典舞以及戲曲表演藝術,都將其稱作水袖;纖腰互折的“委蛇姌裊,運轉飄忽”,宛若游龍之姿,民間俗稱為水蛇腰。
楚系青銅器貌美、奇詭,在功能和技術上也不遺余力地創新,表現出奇高的制造造詣,“失蠟法”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
失蠟法,即用蠟做成與鑄件相同形狀的蠟模,由于蠟體柔軟,可以刻畫復雜的形象,甚至呈現鏤空的效果。之后,在蠟模外涂敷上耐火的黏土等,制成鑄造的形狀。用火烘干后,蠟模自然化開,形成空腔,再將熔化的銅液澆入,鑄成的器物玲瓏剔透、精致無比。
除此之外,彼時分鑄、渾鑄、錯金銀、紅銅鑲嵌、鎏金等多種鑄造或裝飾方法,都融合在青銅制造中,共同塑造了多姿多彩的楚地青銅文明。
楚人用失蠟法為青銅藝術譜寫華麗樂章的同時,又憑借高超的髹漆技藝,為青銅藝術賦彩。
通過漆匠之手,大漆在平滑的銅鏡上站穩腳跟,將不同物質凝固為一體。青銅髹漆也帶來了新的審美,青銅禮器的宏大繁縟,幻化為漆器的輕巧便利,楚人的生活可謂至簡至精。
馬王堆漢墓《導引圖》:漢代“廣播體操”
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導引圖》,是現存最早的導引圖譜。導引術通過肢體的俯仰屈伸,配合呼吸行氣,來達到鍛煉身體、治療疾病的效果, 展現了楚地獨特的養生之道。
如果說中原文化誕生了儒家,那么道家思想則與楚文化密不可分。
道家兩位鼻祖式人物——老子和莊子,都與楚地淵源頗深。在莊子筆下遺塵超物、荒唐詭怪、徜徉恣肆的文字中,我們可以讀到楚文化的另類奧妙——崇尚天人之間的聯系,形成崇“道”的哲學,信守自然。
▲ 莊子之于水,大概就是圖中縱情遨游的姿態吧。繪畫/王斌
▲ 岳麓書院。攝影/朱輝峰
受楚文化滋養浸潤數千年的湖湘之地,人才輩出。而湖湘出人才的秘密,在于辦學。岳麓書院作為湖湘文化的代表,培養了諸如王夫之、魏源、曾國藩、郭嵩濤等一批優秀人才,他們勇于開拓,不斷求索,推崇“經世致用”,讓楚人精神延綿不息。
編輯 | 方麗娟 設計 | ZWZ
中華遺產官方視頻號
CHINESE HERITAGE
讓美相遇 讓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