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讓生活更美好,多么好的廣告詞。因為科技的進步,我們的生活更加比便利,痛苦不斷減輕,愿望不斷滿足,貌似我們更快樂了。
然而有個段子說得真好:錢能買房子,卻買不到家;錢能買鉆石,卻買不到愛情。看起來,我們的生活更便利,而不是更快樂。至少顏回之樂我是沒有品位到。
這是為什么呢?
人類千萬年演化的結果是讓我們的思想和身體適應采集生活(詳見同系列2之《我們可能比原始人更傻更弱!》)。按照生物進化的速度,我們現(xiàn)在這個適合采集打獵的身體機能可能還會持續(xù)幾萬年。
總之,從生物屬性看,人的本能是不喜歡這種現(xiàn)代化、冷漠、不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因為我們無法實現(xiàn)基因中固有的傾向和本能,也不能滿足我們最深切的渴望。每次出現(xiàn)新的發(fā)明,伊甸園離我們就會更遠些。很多人認為我們的快樂來自財富的增多。其實金錢帶來的快樂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就不那么快樂了。
例如一個底層的工人彩票中大獎,那么可以帶來一長段生活的改善,所以快樂持續(xù)得會長一點。然而他的快樂也只是存在于生活品質上升后的一個時期內。等新的生活常態(tài)化后,快樂也就會消失。而一個成功的商人做成一單生意,讓他原本巨大的財富只是增長了一小點,那么他的快樂只會增加一小點,甚至不會增加。
所以不論對于窮人還是富人,都不會因為財富而持續(xù)快樂。同理,沒有財富也不是持續(xù)不快樂的原因。健康會讓我們更快樂嗎?好像也不是。對于長期的疾病,人們適應了以后就不會再降低快樂值了,大多數(shù)會以平常心待之。那么真正能讓人維持不快樂的狀態(tài)是什么呢?通過對社會犯罪現(xiàn)象的觀察可知,人類的不快樂往往來源于家庭不睦和無法融入社會群體,而近代工業(yè)革命下的社會機制就是極力把個人剝離出他所在的群體。
下面啰嗦一下近代國家為什么并如何把個人從群體中就出來的。在中國,固定的群體就是家庭和宗族。農業(yè)社會重家族傳承和家庭協(xié)作,而且農業(yè)社會產出很少,不能富余很多去養(yǎng)活政府機關。所以,現(xiàn)在所謂的福利、醫(yī)療、養(yǎng)老、治安,都由宗族擔任。外界生活條件的殘酷,使得個體很難脫離宗族和家庭生活。宗族可以把群體固定在一塊土地上,有利于農業(yè)的發(fā)展,也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所以政府維護宗族的權威和家庭的穩(wěn)定。即使是發(fā)生沖突,也盡量依靠宗族解決,或者同祖宗代理人直接溝通。宗族的整體性,使中國有“株九族”這項重罪。
而近代經濟的發(fā)展,國家機能的完善,為個人脫離群體創(chuàng)造經濟條件。另一方面,近代以后的社會的經濟主體開始發(fā)生變化,注重交流貿易的資本主義經濟大行其道。資本主義經濟需要更多的貿易交流,更多的市場,更多的自由勞動力,而宗族是相對封閉的,家庭也基本是自給自足的,人身基本是被固定在土地上,排斥著流動性比較大的貿易經濟。為了促進近代經濟發(fā)展,近代的國家政權鼓勵人們脫離群體,作為個體走向社會:年輕人開始自由戀愛,不受父母之命,十八歲以后就急著自立門戶。然而,當個體分離出他的群體后,他就變得很脆弱,被國家和資本輕易掌控:為了維持基本的生命安全,必須恪守著各種法律和社會規(guī)則;為了養(yǎng)老金,每天要干著九九六的工作;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向各種不合理的價值觀靠攏。
然而這些選擇都貌似是自己自由做出的,無論社畜過得多辛苦,他們都是認的,因為那就是“自由的代價”。可是脫離了古老血緣群體的個人,生物本能上缺少了歸屬感,找不到穴居人的幸福,愈加的不快樂。既然健康、財富、自由都不是我們快樂的根源,那么什么才會使得我們真正的快樂呢?快樂其實不完全來自上面那些客觀條件的滿足,而是在于客觀條件和主觀期望之間是否相符。
如果你想要牛車,最后得到了牛車,你就快樂;如果你想要臺賓利,結果卻得到了二手奧拓,你就感覺到不開心。當一切順遂的時候,我們的期望也就跟著膨脹。所以客觀條件改善了,也不一定會讓我們滿意,客觀條件越來越好,我們的滿意度甚至可能會越來越低。但是,當一切不如意的時候,我們的期望也會變得保守。所以即使碰到其他麻煩,心情可能不會更低落。近代社會的發(fā)展,使我們對滿意感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越來越不能忍受不舒適,結果造成我們對痛苦的敏感度高于古人。例如我們比古人不能忍受沒有電燈,現(xiàn)在比二十年前的人不能忍受沒有wifi。
還有就是,我們總會把我們的幸福期望投射到比我們物質條件更好的人身上,他們所有的舒適我們沒有,我們在這種對比中就會產生不滿意,這就是嫉妒。由上可知,快樂來自期望。而廣告總是告訴我們,我們現(xiàn)有的總是不夠好,有人比我們生活更好,有東西可以讓我們生活更好。這讓我們的期望更加提高,讓我們更加不快樂。
為了種族的繁衍,大腦會對某些利于生存和繁衍的技能進行獎勵,快樂的感覺就是這樣一種獎勵。例如進食的感覺極其美好,但不可以一直持續(xù),否則我們就會一直吃,吃到撐死。所以快樂這種感覺總是短暫的。所以,我們追求不到永恒的快樂。
可是,快樂又是如此的誘人,我們怎樣才會留住這個短暫的快樂呢?佛教認為,世人多認為主觀期望是否實現(xiàn)很重要,快樂的感覺就是快樂。
主觀感受是一種電光石火的波動,瞬息即變。如果過度重視這種感覺就會變得很癡迷,心靈也會焦躁不安,感覺痛苦。所以痛苦的根源不是感受痛苦與否,而是在于主觀感受這件事,無論追求什么都會陷入持續(xù)的痛苦中。所以,不要過度重視主觀感受,就不會干擾內心的平和。就像在大海邊,無論是逐浪還是躲浪都很辛苦。不如遠遠看著浪起浪落,心內會非常平靜。這份平和是最持久的快樂。最后,進行概括一下全文:為了真正的快樂,追求外在俗物不如追求內心感受,追尋內心感受不如不理內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