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堯帝終于得到考古證實了嗎?上周六(12月12日),早在1978年就已經展開的山西陶寺遺址發掘工作,出版了第一部發掘報告。來自全國考古界的百名專家學者召開座談會,確認陶寺遺址是中國已知最古老的王國都城。而相關領域權威、北京大學李伯謙教授今年早些時候也曾斷言,陶寺就是傳說中的“堯都”平陽。不少人驚呼,“中國考古出大事了”。
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沒有直接的考古證據,中國的王國歷史只能上溯到商朝,甚至夏朝的存在也備受質疑。那么,說陶寺遺址是中國最早的王國,甚至就是堯都,究竟有什么證據呢?
其實,圍繞“堯都”的爭議已經持續了多年,恐怕還將長期爭議下去。
1978年至1985年期間,陶寺遺址就已經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有象征王權的龍盤、玉石鉞等奢華隨葬品,還有可能將中國文字歷史前推800年的“毛筆朱書”。專家認為,明顯的貧富分化、設防的城、城內功能分區、大型宮殿乃至“觀象臺”等禮儀性建筑,都證明這是一座王國都城。而陶寺遺址所在的山西臨汾,正是傳說中“平陽”的所在地,“觀象臺”也符合《尚書·堯典》的記載。
不過觀察者網也發現,不少學者還對“堯都”的結論持謹慎態度。2010年的一篇報道也指出,所謂“朱書”其實只有兩個符號,而“觀象臺”目前僅存夯土地基,今人將其復原為高聳的石柱,缺乏直接證據。
作為這一考古發掘項目的主持人,陶寺遺址考古隊領隊何努出言謹慎:“就目前情況來看,只能說陶寺遺址是堯都平陽的可能性最大。”他不愿意陶寺遺址像安陽曹操墓那樣,被卷入缺乏理性的眾聲喧嘩。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則表示,要把陶寺遺址研究明白,“至少還得干上一百年”。
陶寺遺址發現的彩繪龍盤
媒體廣泛傳播的陶寺“觀象臺”
其實“觀象臺”只是考古工作者的復原產物
相關閱讀
《光明日報》14日報道:陶寺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12月12日,在《襄汾陶寺——1978—1985年發掘報告》出版之際,來自全國考古界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約100人會聚一堂,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就“陶寺遺址與陶寺文化”展開研討。
陶寺是史前“巨無霸”
陶寺遺址坐落于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東北約7公里處,總面積300多萬平方米,差不多相當于430個世界杯足球場地、7143個標準籃球場,是當之無愧的史前城市“巨無霸”。
1978年至1985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與山西原臨汾行署文化局合作,為了尋找早期夏文化,對陶寺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主要發掘了居住址和一大片重要墓地,發掘總面積約7000平方米,墓葬1100余座。發掘獲得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玉器、工具、禮樂器、裝飾品等珍貴文物。早期王級大墓中,象征王權的龍盤、陶鼓、鼉鼓、石磬、彩繪木器、彩繪陶器、玉石鉞等奢華的隨葬品,震驚了海內外。而最早的紅銅鑄造銅鈴與朱書文字,使學界開始認識到陶寺遺址在中國文明起源考古研究、夏文化探索等上古史考古探索方面的獨特重要學術價值。
據《襄汾陶寺——1978—1985年發掘報告》主編、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高煒介紹,這一階段的考古工作,確定了陶寺遺址的范圍,明確了陶寺文化的早、中、晚三期的分期及文化性質,提出了陶寺文化大致年代為公元前2450年—前1900年。早期王級大墓隨葬數以百計的高等級奢侈隨葬品,與80%空無一物的平民墓葬,形成鮮明的對比,顯現出當時社會復雜的等級制度、極度的貧富分化甚至階級對立。
資料顯示,遺址內有一個面積約8000余平方米的夯土基址,根據殘存的遺跡推算,這個基址上曾有一座面積達280平方米的宮殿建筑。而直徑40厘米左右柱礎石的發現,更是確鑿地證明了宮殿空前巍峨。
陶寺是四千前的都城?
1978至1985年這一階段的陶寺考古發掘與研究,未能解決陶寺是否為都城遺址這一問題。1999年,新一輪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再次展開。
2002年起,陶寺遺址考古工作被納入國家科技支撐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目的在于判定陶寺遺址是否是都城,陶寺文化的社會組織是否進入到國家。經過十余年的考古工作,發掘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發現了作為都城必須具備的諸多元素:城墻、王陵、宮城、平民居住區、手工業區、倉儲區,以及禮儀性建筑。
據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何駑介紹,陶寺作為都城,城內功能區劃齊備且明確:宮城居城中偏北,工官管理的手工業區被設置在城內東南部。大約從事農業的普通居民區設置在城內西北部。大型倉儲區位于宮城外側東部。城市的東南有一處夯土基址,何駑推測并經過實證,認定它是觀象祭祀臺及其附屬建筑,城外北偏西是祭祀地祇的“澤中之方丘”及其附屬建筑。何駑還提到,在今年的發掘過程中,發現宮城正南門有兩條伸出去很長的夯土,推測可能是“闕”的建筑基址。他解釋,這種建筑類似于故宮午門兩側的雁翅樓,具有較強禮儀性。
如果“觀象臺”等遺址確屬推測中的禮儀性建筑,那么陶寺就是目前考古發現的先秦時期功能區劃最為齊全的、具有典型雙城制模式的都城遺址,堪稱“四千年前的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