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前幾天,一位家長給我發來的微信聊天截圖。
從雙方的對話中,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到一些事件的基本信息。
家長想給心理抑郁的孩子做心理咨詢,向老師請假,老師卻以臨近會考為由推脫。
作為一名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老師,我從對話中,看出大眾對于心理咨詢的誤解和偏狹,甚至還有教育者的冷漠與無知。
抑郁心理是一種涉及生理、心理、情緒和思想的疾病。
抑郁癥狀不僅影響正常的生活,也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對事情的看法。
尤其是青少年學生,在家庭環境、學習壓力、同伴交往等刺激下,極易產生抑郁心理。
我接待過一位重度抑郁來訪者,正上高二,16歲。
華敘述說,自己時常心里難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經常發呆,有時候內心很急就摔東西,之后又自責。
一年前就有跳樓的念頭,曾經有割腕的行為。
抑郁情緒很普遍,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
但抑郁情緒不能及時得到紓解,時間久了,就會形成抑郁癥。
通常情況下,不出現極端的行為,家長是不會重視的。
換句話說,等家長意識到孩子的行為異常,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時,孩子的癥狀已十分嚴重了。
當孩子出現心理異常、行為過激時,家長首先想到的是不承認,不認可。
一般有兩種態度,一種是無視。說,沒事,你放輕松些就好了,誰沒有個心情不好的時候。另一種是批評。想那么多干啥,大人遇到那么多事,都沒有想不開,你那點事,就不能想開點!
殊不知,正是家長這樣忽視的態度、不接納的做法,慢慢加劇了孩子的抑郁癥狀,形成抑郁心理。
《2020年中國國民心理健康藍皮書》調查顯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的檢出率為17.2%,高出2009年0.4個百分點。重度抑郁為7.4%,與2009年保持一致。
就身邊的人而言,既使是老師,如果不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深入學習心理知識,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也會認為“抑郁無非是情緒低落而已"的錯誤認識。
微信中的老師也許就這樣一位老師。
在很多老師、家長眼里,考試、學習、成績是學生惟一的生活主題,時時處處都要為考試讓路。
所有的生活內容,只有學習和考試才是最重要的,其他方面都不重要。
家長見到孩子的第一句話通常是:“最近考試了嗎?考得怎么樣?”
老師與學生談心通常會說:“你的成績退步了,要努力呀!”
作為成人,我們只關心孩子飛得高不高,卻少有人關心孩子飛得累不累。
去年9月22日凌晨,湖南臨澧一中兩名高中生從宿舍樓墜樓當場身亡。
民警對游、龍的班主任、宿管會老師和同宿舍的同學等進行了調查,在兩人的床上發現的兩份遺書證實:兩名學生因感到學習壓力過大,自身學習成績與家長、自己的期望值落差較大,產生了厭世情緒,相約自殺。
可以想見,這兩位學生在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之前,經歷過多少次的內心掙扎,在心理、行為上已出現過多少的波瀾變化,卻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最終選擇絕望離開,真是讓人心疼。
在北京召開的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上爆出驚人數字:
我國目前約有20%的少年兒童出現抑郁癥狀,其中4%為重癥抑郁。
而知乎的“抑郁研究所”賬號調查發現:
中國17歲以下的孩童青少年中,約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心理問題的困擾。
一旦沒能得到及時疏導和治療,發展成中度或重度抑郁癥,就會產生自殺傾向,自殺率高達15%,目前已經成為青少年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患抑郁癥,并且選擇自殺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孩子壓力太大了。
各種各樣的考試、升學壓力,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興趣愛好培養。
孩子辛苦了一周,盼星星盼月亮等到周末,等待他的仍是不同的補習班、大量的作業。
如今國家提出的”雙減“政策,就是想減輕學生在校外的課業負擔,減少學生過重的學業壓力。
目前,國內的大眾對于心理咨詢還存在很多誤解,很多人分不清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區別。
心理咨詢的服務對象是一般人群,如主要涉及壓力應對、職業發展和規劃、婚戀問題、人際溝通、子女教育等發展問題 。
而心理治療的服務對象是有精神障礙或者是人格障礙的心理疾病患者,如精神分裂癥患者,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等。
也就是說,心理咨詢主要是解決健康人群的心理問題。
而心理治療主要針對輕度的精神病人和非精神病人但有心理障礙的人。
當我們出現情緒、認知、行為上的問題時,可以求助心理咨詢,通過咨詢技術上的幫助,達到身心合一,適應現實生活的目的。
只要精神或人格出現障礙時,我們才需要到醫院就診治療。
正是因為很多人對心理咨詢存在誤解,才出現了諱疾忌醫的情況,把本來只需要求助心理咨詢師,通過一般的咨詢手段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拖成了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出現心理障礙,最終不得不到醫院就診。
因為,多數人相信醫生,而不相信心理咨詢師。
但情況往往是,很多家長在心理科醫生那里,給有心理問題的孩子開了很多藥,就治一段時間后,發現孩子的問題并沒有得到療愈,又擔心長期服藥給孩子造成副作用(很多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確實有副作用),又轉回頭向心理咨詢師求助,尋求“保守治療”。
而往往這個時候,孩子的問題已很嚴重,并且錯過了最佳療愈時機。
微信中的家長渴望孩子去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并向老師請假,老師卻以會考為重,阻攔學生請假咨詢,還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實在有些不盡人情,甚至是冷漠無知。
微信對話中透露出老師的一個觀點是,孩子找心理咨詢,會給孩子造成一種思想壓力,做心理咨詢就是心理有問題,就是精神不正常的人。
這種擔心在很多人身上都有。
我時常接到家長的求助,當家長焦急地敘述完孩子的癥狀后,渴望讓孩子接受咨詢。
但家長往往會無奈地說,他(孩子)不愿意來呀!來找心理醫生不是自己心理有病嗎?
這時,我會首先糾正:我是心理咨詢師,不是心理醫生,我們不開藥。你可以告訴孩子,我是心理老師。
孩子有這樣的認識可以理解,成人中也有很多有這樣的誤解。
心理醫生,是個比較通俗的叫法,在生活中,很多人說的心理醫生指的就是心理咨詢。
醫生,是有診斷權與處方權的,說直白些,就是有醫師資格證,能開藥;
而咨詢,更多的是談話,沒有診斷權與處方權。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應該叫心理咨詢,不能叫心理醫生。
心理咨詢就是通過語言、文字等媒介,給咨詢對象以幫助、啟發和教育的過程。
心理咨詢師所使用的心理療法有精神分析療法、認知療法、疏導療法、放松療法、行為療法及合理情緒療法等,還進行一些必要的心理測驗,以確認咨詢對象的心理狀態。
而心理醫生則主要使用藥物治療相關的心理障礙疾病。
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只有分清了這些差別,我們才能放下思想包袱,理性看待出現的心理問題,尋找合適的治療途徑,不錯誤引導,不過度解讀,不延誤治療,做到助人自助,健康大家,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