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幾乎天天上課時,都有幾節在發呆。數學、生物等好幾位老師都向我反映情況。
我也注意到她在課堂上的表現,還在她的書包里親自掏出一部蘋果手機。
當我再一次發現她在課堂上打盹時,我叫出了她。
沒有批評,沒有指責,我平靜地告訴她:
老師本學期接這個班,對每個同學都不了解,更不知道你之前的表現和想法。你能不能寫一下自己當下最真實的心理狀態,以便老師能夠了解你,進而幫到你。
她似乎對我平靜地請求感到意外,只是默默流淚并答應了。
我強調:一定要寫真實的想法,寫什么老師不會批評你,老師只想重新認識你,了解你。
到下午放學前,她把材料寫好了。
康老師,我覺得在學校里呆著確實十分得難熬,對我來說,在學校待著的每一刻都很無聊,沒有意思,所以,我覺得上學很迷?!矣X得很累。我認為,我已經比以前強太多了,但是成績還是讓我很打臉,我的成績沒有進步多少,因此,我覺得我的付出得不到結果,所以,不想付出?!瓕W校對我來說像一個困住我的籠子,我很想逃出去。……上個學期剛開學,我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環境,我認為很陌生,很不習慣,所以,上個學期,我甚至很想死,我告訴媽媽,但是媽媽總是不理解我,她認為我這樣就是嬌氣。這學期也是,我每每跟媽媽說在學校很難受什么的,她都會說我一頓。……所以,我很喜歡發呆,這些很消極的情緒,從七年級一直到現在,一直在我心里生根發芽。我向媽媽說,媽媽不理解,這也導致我沒有一個宣泄的地方,一直賭(堵)在我的心里。這些情緒,每天都環繞著我,讓我更覺得學校難熬。我自己心里很深知自己為什么會這樣,我想幫自己,無非就是走讀。但是,我不能,因為我還要學習,但我這樣子,也什么都學不進去,所以,我現在也只能在學校混日子。
其實,這些事吧,成績是我個人的問題;那些情緒的產生主要原因是我太戀家了。
從Z寫下的材料中,我讀出了一個學困生的苦惱。
對學校、對學習的真實感受,對家長不理解的委屈,對生活的失望,以及對自己情緒無處排遣的壓抑。
當我把Z寫下的自述心境狀態的材料拍給她媽媽時,媽媽的回復很直接——
我很無語,我不著咋說,打死她了心都有
就會給自己找借口
說了都胡扯,她越不學越不愿意學,越想著在學校難熬越難過,從來不往好的方面去想,啥都不是,沒事找事,學校那么多學生都可以在學校住,學習,為啥她不行,純屬于胡攪蠻纏。
從媽媽的語氣中,可以讀出對孩子的失望和抱怨。
兩個角色的對比更顯得孩子不被理解的苦悶,情緒的極度壓抑。
問題學生的背后通常有不被看到的忽視、不被理解的落寞和不被尊重的自我放逐。
作為教育者,我要盡力去挽救孩子,盡量讓孩子能夠得到來自老師和家長的支持。
我回復道:
Z媽媽,先不用動火氣,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她當下的狀態
老師和家長站在一起,共同討伐一個本該健康成長卻因為缺乏滋養而無力向前的孩子。
這是我不想看到的。
我嘗試讓家長換位思考。
我點明我的目的。
我給你發過去,不是想讓你找孩子的不是,是想讓你了解一下孩子的心聲,了解一下孩子的真實感覺和想法
通常問題生的問題表現在學校,根子卻在家庭方面。
家長的不理解,總站在孩子的對立面一味地要求孩子做好,是產生親子矛盾的普通情況。
周一,Z的爺爺到到校交流。我才得知,孩子父母常年不在家,爺爺對孩子的學習情況也很著急,甚至埋怨孩子不懂事。
留守孩子多缺乏來自父母的關愛,隔代管教也只是關注物質或身體的需求,無法讓孩子得到心理需求的滿足,生活上的隔離,情感上的漠視,學習上的不思進取,都是互為因果的。
我把這一情況情況反饋給家長——
我猜想,孩子的情況跟父母常年不在家有關。孩子會感覺,父母對她不關注,所以也無心學習。
站在孩子和家長的角度去理解她們,家長似乎有所省悟。
那怎么辦呀,我也跟她說了,我不能在家,這個原因也跟她講了,說實在的,我也很難受也很無奈??偢杏X她長大了,應該能體諒。
言語中,不再有抱怨,開始直面問題了。
當老師真正站在家長的角度著想時,家長也開始思考自己的問題。
我提出很直接的建議:你和孩子爸爸能夠回來一個,在家看著孩子,可能會好些。我們掙錢不就是為了孩子嗎?孩子不成才,以后掙錢有多大意義?
Z媽媽也傾訴道:自己的門店,也不好說丟就丟,一個人又干不成,我心里也可著急。
我堅持說道:生活的實際困難,你們得想辦法克服,孩子成長關鍵的就這么幾年,你們衡量一下,哪個最重要。
我把問題拋回給家長,讓她們做決定。
教育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完全家長對孩子、家庭的價值判斷了。
作為老師,只能建議和規勸,言明利害,自我權衡。
最后,Z媽媽回復:我們也想想。
這樣的回答雖然沒有明確表明態度,但與最初的指責和抱怨相比,感覺緩和許多。
也許我們無法快速改變一個家長的教養方式,更無法解決她們的實際困難,但就影響孩子來說,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家長重新看到孩子,認識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被理解、被關注,與孩子一起走向未來。
做一個點燈人,擦亮籠罩在每個家庭上方的陰霾,讓她們彼此明晰,彼此看見,這就是一個教育者能做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