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的人總是愛困,總是無精打采的,總是覺得好像氣不夠用似的,為什么呢?
首先,我們要搞明白一個問題:到底氣在人體內主要負責的是什么?
一般來講,氣是指人體的營養物質,以及由這些物質滋養組織器官所產生的功能活動。
生理上的氣有物質與功能兩種含義。 氣的來源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氣來源父母,后天之氣來源于脾、肺。
先天后天之氣結合則稱真氣。具體有:心氣、肺氣、脾氣、腎氣、胃氣、經氣、絡氣等。
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兩種人,一種是看似怎么吃都不胖,還很消瘦,卻經常感到倦怠乏力;而另一種就是那種哭訴著喝水都會長肉的人。
不好意思,其實這兩種人都屬于氣虛。
說實話,氣不足,那么我們人體抵御外邪的能力也會直線下降,也會特別怕風怕凍,在夏天又特別容易出汗,既怕冷又怕熱,感冒咳嗽經常找上門來。
脾主運化,運化功能不好,所以要么吸收很差,要么代謝很差。
而且血靠氣來推動,氣虛的人往往血到不了四肢末端,手足冰冷,面色慘白......
氣能夠變成能量,是因為氣是運行著的。氣能夠正常運行,離不開身體的運動。造成氣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愛運動,所謂「久臥傷氣」。
長時間躺在床上不動,氣的運行就會變得緩慢,營養物質到達身體各部分的速度就會減慢,所以別再問自己為什么我睡了一天了還覺得累這種問題啦。
好了,接下來是干貨時間了:為什么我們會氣虛?
氣虛的朋友,脾胃受傷引起的比較多,而脾胃是正氣的來源之一。因為飲食不規律導致脾胃受傷,這樣正氣的來源出了問題,這是氣虛的最大原因。
缺乏運動鍛煉也是氣虛的原因之一,畢竟也能理解,現在工作壓力這么大,很多朋友一旦有空,就抓住機會躺在沙發上,導致氣血運行無力,這樣也會氣虛(笑)。
同樣,熬夜上網,加班工作,這種不休息的狀態,也會消耗正氣,導致氣虛。
氣虛的人還有個特征,就是不斷感冒。因為防御體表的營衛之氣不足,所以風一吹,很容易就感冒。這在中醫來講,叫作「衛外不固」,而衛氣是氣的一種,是保護身體不受外邪侵襲的,如果氣虛,則防御不足,冷風吹一下,得感冒那是自然的了。
可以這么講,癥狀會因人而異或多或少或輕或重,但所有氣虛的朋友都會指向一個共有特征:舌淡而胖,或有齒痕。
體內水分的消耗與代謝,取決于陽氣的蒸騰作用。如果陽氣衰微,對水液蒸騰消耗不足,則多余水分蓄積體內,導致舌體胖大。舌體胖大,受牙齒擠壓而出現齒痕。
↑舌頭邊緣有齒痕氣虛體質的人,舌頭兩邊有齒痕——牙齒印。
因為氣虛的人容易積聚濕氣排不出去,久之,就會引起內臟器官和皮膚的腫脹。
如果舌苔把整個舌頭給鋪滿了,一點都沒把舌質露出來,說明體內水濕很重。
↑裂紋舌
舌頭中間有裂紋如果舌邊齒痕不明顯,但舌中間的裂紋非常明顯,甚至分出好多叉,變成各種各樣的裂紋,說明這個朋友的脾胃功能很差,脾胃氣不足,無力升發舌苔把舌中溝補上,所以會出現比較明顯的裂紋。
↑無舌苔
沒有舌苔如果舌上無舌苔,或舌苔極薄,整個舌頭看上去白白的,說明體質差,正氣虛,尤其脾胃之氣不足。
有這種舌象的人,有可能是患了大病,脾胃受到影響了,舌苔褪去了。這種人首先就是要調脾胃,脾胃氣足身體才有救;這種舌象也有可能平時飲食不當把脾胃給傷了。
寫在最后:氣虛飲食上的禁忌調養依據,氣常用黃芪與山藥
在《靈樞·九針論》中指出「辛走氣, 無食辛」,這是對氣虛體質食療禁忌的記述,而《內經》則明確說到,「勞者溫之,損者益之」為氣虛體質的治療確立了總原則。
《 傷寒論》的「汗家」是氣虛不能固攝而常汗出之氣虛體質,此處之禁忌即是氣虛體質者的治療禁忌。
黃芪,是中醫極為常用的補氣中藥,是民間常用的補氣食品。不少醫書都稱黃芪補一身之氣。《本草求真》認為,黃芪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以有「耆」之稱。
氣虛體質偏于肺氣虛的人最為適合。
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可以稱為「表虛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黃芪與黨參或太子參同服,則補氣之力更佳,氣虛體質的人食之更宜。
山藥,是我們菜里經常見到的一種食物,補脾氣的作用特別好。山藥里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補脾胃的藥食兩用之品。
氣虛體質偏于脾胃氣虛的人就可以適當地多吃一些山藥。我們可以用山藥燉雞,山藥半炒半生,既補脾氣又益脾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