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
對于家暴,絕對零容忍!
2022年,更多的女性進入我們的視野中,女性力量和女性覺醒好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我們不得不面對,時至今日,仍有很多女性處于可怕的家暴之中,無法擺脫家暴帶給她們的身體及精神上的痛苦。
人們習慣于譴責施暴者,共情受暴者,但在這個環節中,有一個群體往往被忽略——目睹家暴兒童。
他們沒有成為家暴的直接受害者,卻在背后默默目睹了整個過程。
一項針對2萬名兒童的研究顯示,24.6%的兒童目睹過父母之間的身體暴力,41.4%的孩子目睹過精神暴力?;趮D聯數據,按每個家庭平均一個孩子計算,中國約有9000萬孩子生活在暴力家庭中。
無助的是,在這場與暴力的對抗中,孩子成為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方。
他們一邊被外界教育“兩口子吵吵鬧鬧很正常,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管“,一邊得到父母這樣的回應:“我們不離婚,都是為了你”。
父母們沒有意識到,孩子沒有成為家庭的解藥,反而成了他們手中的盾牌。
每一句“為了你”,都變成了孩子負罪的枷鎖。這種負罪感源于,孩子不僅無法保護受害者,還因為自己導致了暴力的不斷發生。
女導演黃莉曾在《演說家》舞臺上講述自己的家暴家庭。
她自己一直懷有愧疚感,父親小時候經常打母親,母親被打后就會拿自己出氣,她不會告訴父親,因為怕他給母親帶來更狠的暴力。
當這些成長在暴力環境里的孩子慢慢長大,那些深埋在他們內心的創傷往往并不會消失,而是也隨著他們一起“長大”,甚至開始畸變成一顆暴力的種子。
一項研究報告了童年時期目睹家暴的大學生暴力行為發生率,童年目睹過家庭暴力的孩子,長大后有更大概率成為新的施暴者,這種暴力不僅傷害他人,還可能傷及自身。
無力和恐懼的陰影,也讓目睹家暴長大的人活成了一個矛盾體。他們害怕暴力卻又隱隱迷戀暴力,控制欲強烈卻又極度缺乏安全感,抵觸婚姻卻又渴望長久的被愛。
在這擰巴的生活中,與暴力的記憶共處是一場長久的博弈。童年里,那扇從緊閉的房門背后傳來的打罵聲,常常在他們長大后,也依然是難以擺脫的夢魘。
我們生于人世間,是為了創造,而不是犧牲。
晚上有很多很多很多人,challenge那個被家暴的女孩,質疑她想紅,質疑她為什么被家暴早不說?為什么不報警?
“為什么他第一次打你時你不離開他?”
相信我,這個世界上有千千萬萬曾經被家暴過的女孩,是不會站出來說出真相的。
她們心底里有一句永遠都不會說出口的解釋,
“因為愛他呀”
一個女人怎么能被你打了以后,還愛他呢?
當然,會的,世界上有很多很多女人,被男人打了以后 ,還愛他,很愛他。
只是她無法與世界分享,她卑怯又深沉的愛。
寫在最后
每個人都知道“家暴”是一個特別不好的行為,悲哀的是它還會發生。有人打著愛的旗號家暴你,你卻傻傻的以愛的名義接受被打。
家暴之后,他一次又一次的道歉,一次又一次的懺悔,一次又一次的寫保證書...
女孩一次又一次的相信,一次又一次的心軟,卻一次又一次的被打...
希望所有的女孩子好好愛自己,不要讓自己成為悲劇,也不要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悲劇的童年...
“
當斷不斷,必受其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