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朝氣蓬勃的你
?
我第一次聽到低欲望社會這個詞,是在日本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先生的口中,他把由討厭消費、沒有夢想、沒有干勁、不想結婚的日本年輕人們,組成的社會,稱之為低欲望社會。
而不婚不生不買房不買車,在日本年輕人中已成常態。
日本之所以有“匠人精神”,是因為沒有新機會,擰螺絲的人基本上一輩子都在擰螺絲。
之所以極簡,是因為沒錢。
現在有一個流行詞叫——窮充
何為窮充?
就是“窮”和“充實”的結合體,即“滿足貧窮,也活得充實”。
“窮充族”完全熄滅了心中的火焰,對貧窮甘之如飴,甚至自我陶醉,為了私人自由的時光,毫不猶豫放棄往上攀爬的新機會。
他們的信念是:降低欲望和期望,就永遠不會失望,才能一直開心把歌唱。
自由自在,是“窮充”的偏愛。
是什么讓年輕人陷入了低欲望呢?有人說是社會壓力,有人說是物質的豐富,還有人怪罪影視作品。這些說法其實都是正確的,但低欲望真的很可怕嗎?
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是——多做減法,不做加法。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簡簡單單就好。
年輕的時候,帶病工作,生龍活虎,上了年紀,偶有病痛,就有扛不過去的感覺。
不如放過自己,該休息就休息,該停下來就挺下來。
在我身邊,佛系群體不斷壯大。
他們的語言中時不時會爆出佛家的金句:“沒有緣分”,“都是假的”。談及考試,他們會說“一切都隨緣啦”。印象深刻的一位同學,個性簽名寫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與語言上的灑脫不同,他們的精神總在茫然的狀態。在最有想法的年紀,卻沒有什么要說,甚至連表達的欲望也沒有。
個人的情感上的好惡幾乎不會體現,表現出的是逆來順受。
更多人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失去了大多數現實世界的欲望。在游戲中獲得的快樂遠遠高于現實世界,但又絕對談不上沉迷虛。對于所有事情都處于無可無不可的狀態。不激進,也不消極。
像天空的飛鳥。不種也不收,不爭也不搶。
對于中國現在浮躁的大環境下,能有這么一股清流著實挺好。有人愿意慢下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我對這樣“佛系”的狀況更多的是好奇。是什么樣的環境,才能滋養出年輕人們如此高的“佛性”。
追溯這一切的根源,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原因——現在的年輕人累了。
其實累了完全可以順從自己的內心,去旅游,去度假,為自己的心找一方祥和美麗的安放置地,收拾好行囊,才有勇氣去追求詩和遠方。
“
歇一歇再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