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李公麟《丹霞訪龐居士圖》
龐居士”即龐蘊,被譽為“白衣居士第一人”,與梁代之傅大士并稱為‘東土維摩’。公案說龐蘊離開藥山向藥山惟嚴禪師辭行時,藥山惟嚴安排十位徒弟去送行,送到山門口時,龐蘊指著漫天白雪說:“好雪片片,不落別處。”不落別處,就在此處,真如自性也是如此。有一位全禪師就問:“那落在哪里?”龐蘊立馬打了全禪師一掌,禪宗提倡物我一如之真實體驗,龐蘊打全禪師一掌就是要截斷他對語言文字的慣性思維。全禪師說:“居士你可不要太草率了。”意思是龐蘊你這一掌必須要有說法,全禪師還是執迷不悟。龐蘊說:“你這個樣子也配稱為禪者?閻王老子可不會放過你。”龐蘊的意思是全禪師這樣下去無法解脫生死。全禪師問:“那你認為應該怎么做?”龐蘊又打了全禪師一掌并說:“眼見如盲,口說如啞”,意思是不著色相,無有言說。既然已說不落別處,為什么還要無事生非,問落在何處?
寺院雪景
龐蘊曾參訪過當時的江湖兩大士:馬祖道一與石頭希遷。龐蘊初次見石頭希遷的時候,就問:“不與萬法為侶的人是什么樣的?”“不與萬法為侶”就是不執著于世間萬法萬象,明了世間萬物為我所用而非我所有。即便從萬花叢中過,也是片葉不沾身。龐蘊話音未斷,石頭希遷就趕緊捂住他的嘴。石頭希遷是提醒龐蘊這里不可言說,能說出來是什么人,那就已經與萬法為侶了。龐蘊當下有所醒悟,作偈頌一首:“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舍,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青山絕點埃。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據《五燈會元》記載,龐蘊這首偈子是事后專門呈給石頭希遷的。龐蘊在這首詩里表明了自己參學的心跡和感悟。“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是說禪門中日用學修無關他人,全靠自己調配。“頭頭非取舍,處處沒張乖。”是說佛性無處不在并無奇特,不需要取舍分別。“朱紫誰為號,青山絕點埃。”這里“朱紫”代表心識,“青山”代表佛性。這句詩是說眾生的心是誰在號令它呢?誰在讓它起分別呢?要知道眾生的佛性本是一塵不染的。“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是說對于禪者而言,神通的作用并沒有什么奇異之處,無非就在運水及搬柴這樣的平常事中體現。馬祖道一說的“平常心是道”就是這個道理。
馬祖道一
龐蘊后來又去參學馬祖道一,他見到馬祖后又問:“不與萬法為侶的是什么人?”馬祖回答:“等你一口氣喝干了西江水,我再告訴你。”馬祖這句話,與石頭希遷捂住龐蘊的嘴有異曲同工之妙,意思是這個問題是超越言辭,不可言說的。這一次龐蘊豁然大悟,又作偈頌一首:“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龐蘊在這首詩中高度贊揚了馬祖道一住持的道場,“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是說這里是一個十方而來的禪者共同學修的地方,來這里學習的每個人都在參究無為法。“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是說這里人才輩出,將來必定有人成佛作祖,只要能夠放下萬緣,不著一法,本心澄澈空寂,就必定可以及第,可以證悟。“及第”本意是應試中選,這里比喻禪者的證悟。“為他是作家,后列剎相望,所至競譽。”從此之后,龐蘊被公認為開悟的大德,一時聲名鵲起,各個禪林都十分推崇敬仰,所到之處人們競相贊譽。
——摘自劉松林《碧巖探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