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處
1、《歌舞爺爺》--凱迪克金獎作品
爺爺在孫輩們前重現年輕風采。老人,小人都需要陪伴,我們對下愛得夠多,對長輩則陪得少,更少去欣賞老人們的曾經,而回顧過去分享過往是老人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是不是多看看家里老人的"節目"呢
親子--爺爺為何費勁地給孩子們show歌舞,孩子們未必清晰,但是孩子們對與爺爺的歌舞的圍觀和喝彩,是對爺爺的認同,讓讀者想起自家的老人是否可以唱歌、跳舞、樂器表演。。。等老人的興趣愛好的展示。
關系--孩子對于老人的才藝的認可,會讓祖孫更加親密,也會彌補老人自感衰老的無助感,也會讓孩子以老人為榮的榮譽感。
2、《艾瑪畫畫》---花婆婆芭芭拉·庫尼的“畫婆婆”
艾瑪72歲了,有四個兒女、七個孫子女和十四個曾孫子女,孩子們來時,艾瑪會烤布丁、做奶油巧克力派,還會擺滿鮮花,孩子們也會帶來好多禮物,那時她非??鞓贰?墒撬麄儾粫艉芫?,所以---艾瑪覺得很寂寞。于是她畫畫了。。。
親子---獨居老人的寂寞人誰都無法徹底解決,何況從書里看又是寡居的老人。艾瑪已經算是“品味生活”的老人了,但是仍然孤獨。她看到孩子們送的一幅畫,覺得自己也能畫,時間就飛逝如電了。孩子們覺得特別的好,還要艾瑪多畫一些,艾瑪的興致更高了---特理解艾瑪,因為我那80的老娘這幾年掙奮力手工制作精美漂亮的割絨鞋墊呢,就是因為大家都贊美都喜歡,我的辦公室里還裝了框掛在墻上做裝飾呢。
老人的作品,與其是愛好,不如說是寂寞殺手!
相處之道:欣賞!做老人的好聽眾、好觀眾,點頭稱是。
3、《先左腳,再右腳》--- 湯米·狄波拉
爺爺陪伴著孫子成長,從學說話、走路—“先左腳,再右腳”,爺爺說、講故事,玩“大象”積木游戲到一起過了最有意思的五周歲的生日,然后爺爺中風了,然后是孩子和爺爺說話、玩“大象”積木,講故事,扶著爺爺走路—“先左腳,再右腳”,孫子說。。。
是不是很感人,
親子—爺爺參與養育孫輩在全球都是常見,甭管有薪酬還是無薪酬。有的時候,好的爺孫關系大大促進孩子的成長。在條件許可下,比如長輩的精力、能力許可,我們應鼓勵老年人參與撫育孩子。
關系—老人對孫輩們的撫育會讓孩子更有愛心,更有家庭觀念。
4、《我愛我的爺爺》
很喜歡前后兩環襯,都是12幅畫面,描繪爺爺奶奶的生活??墒莾热輩s是大有不同,前環襯有8幅是爺爺和奶奶在鄉下相互扶持的幸福生活,后四幅是奶奶生病了直到去世,最后是爺爺進城了。后環襯是從城里兒子家回去后的爺爺振奮了精神,和前環襯一一對應---一個人做起奶奶還在時的事情,最后四幅是收到城里來信,兒孫們來鄉下看爺爺來了。
這本名字很樸實的繪本,沒有吸引到我,后來有機會翻到了,完全被打動了,趕著某網促銷抓緊下單。
親子—奶奶去世后,爺爺來到兒子家,爺爺的不同的生活習慣引起孫子的好奇,爺孫的共通生活中覺得爺爺有好些神奇之處??蔂敔敽痛蠖鄶惦x開自己熟悉的家庭來到第二代第三代家庭的老人一樣,有些那么的不自在,所以他要回去了,不僅給孫子們玩具 ,還要硬塞給兒媳錢,推拖后最后放在了廚房的抽屜里---這是奧地利的作品,可是覺得特中國味兒。
關系—爺爺來到兒孫家,修補了自己因老伴去世的寂寞和傷痛,生活環境的變化和不愿意打擾子女,讓他又回到了鄉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作為子孫的我們多跑幾趟就很好,只要老人的身體允許,完全可以讓老人在原有環境下生活。
5、《奶奶來了》
這本韓國引進的繪本是我讀過的把老人帶來的“麻煩”描畫的最為驚心動魄一本---來自鄉下的奶奶有時候大小便失禁、有時候會隨意的脫了上衣涼快涼快,還有時候會在孫女的學校圍墻邊睡覺。。。這些事多么讓一些大人和孩子面紅耳赤,顏面大失的事情啊。
親子—書中的孩子是個旁觀者,她發現和看到奶奶的這些不一樣的行為,而出面處理的多是兒子,兒子的孝是無聲的課,讓孫女跟“陌生”的奶奶去貼近---那是爸爸的媽媽啊,“那奶奶愛爸爸是不是像爸爸愛我這樣呢?”
關系---在這樣的言傳身教中,孫女“長高了一厘米”,這是高度,也是時間的長度,奶奶來了,讓孫女學到了很多,長高了。
相處—沒啥好說的,兒子、女兒、兒媳、女婿們的行為對孩子是最好的教育。
二、相思—因為相處所以相思
6、《外公》-約翰·伯寧罕
我覺得是描繪外孫女和姥爺間關系,以及死亡教育中的最好的一本,很含蓄,畫面也不那么幽暗。最后的外孫女推著一輛嬰兒車也給你積極的感覺。
外孫女和外公種花種草、唱歌謠、玩看病游戲、到海邊玩耍、在院子運動、到河邊釣魚、在雪地里起舞,外公給外孫女講故事、做草莓冰激凌。。。然后外公病了,然后是讓人難過的畫面—外孫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望著空空的爺爺做的沙發。
親子--這里面的相思實際上建立在相處的基礎上,正是因為外孫女與外公這樣的共同生活,才會讓祖孫感情深厚,才會有出神地不舍地望著爺爺的沙發。
所以,相思還沒有像有些書那樣的“哀”。
5、《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湯米·狄波拉
又是狄波拉的作品。而且這里面除了隔代,還有曾外婆呢。四歲小男孩湯米和家人每個星期天都會去看完外婆和曾外婆—94歲了。湯米總是跟她們問好,還會跟曾外婆一遍吃糖、一遍聊天,老老人和小小孩都在自己的專用椅子上。有時候,在外婆給曾外婆梳頭的時候,湯米總是讓外婆“綁牛尾巴”,湯米的外公也總是喜歡帶著孩子們去吃冰激凌,回來時還會給曾外婆送點心。這樣溫馨的鋪墊總是時傷心的消息—樓上的外婆去世了。
“去世是什么?”“樓上的外婆永遠都不會回來了嗎?”湯米的問題,在幫助我們給需要解答的孩子提供答案。生命有始有終。“每當你想起她,她便會回到你的記憶里?!睖椎膵寢屵@樣“完美的回答”。
有一顆星星滑落,“那也許是樓上外婆給你的親吻呢!”又是智慧的媽媽的話。
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語言。
7、《爺爺的紅臉頰》
爺爺的條紋成了孩子記憶中無法抹去的亮色,衣服,還有那個同樣的條紋搖椅。爺爺講了那么多的故事,那么多神奇的不可思議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有時候會讓孩子快樂,還會讓我們思忖,我們要怎樣和世界相處!
直到爺爺變得透明—也只有變得透明,他才可以無處不在孫子的視界里。
相處之道—多聽老人家講故事,哪怕我們懷疑真的?假的?都要深信不疑,因為“是爺爺說的”。
還有很多,是懷念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進行生命教育的繪本,比如大家熟悉的《爺爺有沒有穿西裝》、《爺爺變成了幽靈》、《爺爺的天使》、《爺爺的墻》等等,都寄托了對死去老人們的思念之情,但我是想總結一下這些繪本里祖孫們的相處,希望不要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所以就對它們暫不想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