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藥物治療焦慮癥時,很多病友會有這樣的疑惑:明明得的是焦慮癥,為什么醫生卻給我開了抗抑郁藥?該不會是開錯藥了吧?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目前,國內外有關焦慮癥的治療指南皆提倡,應將抗抑郁藥作為焦慮癥治療的一線藥物。
首先,抗抑郁藥有“抗焦慮”作用
崔醫生介紹說,在足量使用時,抗抑郁藥的抗抑郁作用明顯;在小劑量使用時,抗抑郁藥的抗焦慮作用會比較明顯。
那么抗抑郁藥是如何來發揮抗焦慮作用的呢?這還要從焦慮癥的發病機制說起。
隨著對焦慮癥發病機制的不斷深入研究,科學家們發現,焦慮癥的發生與5-羥色胺、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大腦神經遞質的失衡有密切關系,而許多抗抑郁藥能讓5-羥色胺這種神經遞質的含量恢復正常,從而發揮抗焦慮的作用。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焦慮癥的抗抑郁藥有以下幾種:
●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 (SSRIs):比如帕羅西汀、氟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蘭、艾司西酞普蘭和舍曲林等;
● 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 (SNRIs):比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
● 其他新型抗抑郁藥:如米氮平;
● 三環類抗抑郁藥:如氯米帕明;
這些藥物可有效治療廣泛性焦慮癥、社交焦慮癥以及驚恐障礙等焦慮癥亞型。其中,又以SSRIs類和SNRIs類等新型抗抑郁藥的表現更為突出。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與苯二氮?類抗焦慮藥以及三環類抗抑郁藥相比,新型抗抑郁藥的安全性高、耐受性好、不良反應也少。
另外,SSRIs 類抗抑郁藥已被證明有助于減少或防止各種形式焦慮的復發。
所以,從現在開始,趕緊丟掉“抗抑郁藥只治療抑郁癥”的認知吧~
其次,抗抑郁藥可治焦慮抑郁障礙共病
焦慮癥和抑郁癥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但是它們常常在同一個體共存,有時甚至很難判斷患者到底是焦慮癥還是抑郁癥。
在臨床上,焦慮癥和抑郁癥共病的現象有多常見呢?
一項納入1783例成年個體的研究顯示,抑郁障礙患者的焦慮障礙終生發生率為75%,焦慮障礙患者的抑郁障礙終生發生率為81%。
與單純焦慮癥或抑郁癥患者相比,焦慮和抑郁障礙共病患者往往具有癥狀重、病程慢性化、社會功能損害重、自殺率高、治療難度大和預后差等特征。
對于這類病友,單純使用抗焦慮藥的療效會比較差。而使用某些抗抑郁藥,既可以抗抑郁,又可以抗焦慮,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
比如西酞普蘭對社交焦慮障礙合并重性抑郁癥的患者有較好的療效,而米氮平對于抑郁癥和廣泛性焦慮障礙共病患者有較好的療效。
再者,抗抑郁藥是抗焦慮藥的“增效劑”
臨床上常用的抗焦慮藥主要有苯二氮?類(如阿普唑侖、勞拉西泮等)和5-HT1A受體部分激動劑(如丁螺環酮和坦度螺酮),它們各有優缺點:
● 苯二氮?類藥物的抗焦慮作用較強,而且起效迅速,但是長期使用可能會產生依賴性,而且對老年人的認知功能有損害。
● 5-HT1A受體部分激動劑雖然有明確的抗焦慮作用,但是起效較慢,而且治療合并有抑郁癥狀的焦慮癥療效不理想。
與這些抗焦慮藥相比,抗抑郁藥則可規避藥物成癮的風險,而且作用時間更持久。
對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服藥的頻率就能間接判斷出來。
一般來說,抗抑郁藥一天吃一次就行,作用可以持續24小時,而抗焦慮藥只能持續幾個小時。
所以,臨床上常采用“抗抑郁藥+抗焦慮藥”的治療方案,這可以彌補抗焦慮藥的不足,增強治療效果,有利于焦慮癥的長期治療,降低焦慮癥的復發風險。
崔醫生最后總結道,給焦慮癥患者開抗抑郁藥,是臨床上的常規操作,大家可以把心放在肚子里。
焦慮癥一般多久能治愈?
浙江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科廖崢孌副主任醫師表示,焦慮癥治愈的可能性非常大。
有數據表明,60%~70%的焦慮癥患者都可以獲得臨床治愈。在接受第一次治療后,約2/3以上的患者在2~3個月的時間內便會獲得非常好的療效。
廖醫生提醒到,當治療取得一定成果后,我們千萬不能擅自停藥,還應該繼續鞏固治療,以防焦慮癥再卷土重來,增加日后的治療難度。
參考資料:
[1]郝偉,陸林.精神病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2]施慎遜. 抗焦慮藥在焦慮障礙治療中的作用和不足[J]. 中華精神科雜志, 2015(4):3.
[3]季建林. 焦慮障礙的治療為什么用抗抑郁藥?——讀者來信[J].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 2015, 25(1):1.
[4]張酈, 鞠康, 費玥,等. 焦慮癥共病抑郁癥狀在門診患者中的調查研究[J]. 精神醫學雜志, 2007, 20(3):3.
[5]翟金國, 趙靖平. 新型抗抑郁藥治療焦慮譜系障礙研究進展[J]. 中國藥學雜志, 2007, 42(14):5.
(文章圖源: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