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7月發生了一件人神共憤的事,一名30歲父親,只因4個月大的孩子哭鬧不止,便采用掌摑、捂嘴等方式制止其哭鬧,導致嬰兒死亡。最終法院以故意傷害罪判處被告有期徒刑六年。
● 2019年4月,一母親與17歲兒子因在校同學矛盾發生口角,母親稱批評了幾句后兒子突然跑出車門從上海浦東大橋跳下,當場身亡。
● 2019年陜西省咸陽市一母親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因孩子學習不認真一氣之下毆打兒子,致其頭部受傷,凌晨發生嘔吐送往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情緒上頭后,理智蕩然無存,實在難以想象父母會對孩子做出如此慘無人道的事,恐怕這個時候不再是慈愛的父母而是恐怖的惡魔。
情緒失控而不自知的行為,實際是“虐待”
大多父母可能以為只要我不打孩子,那么跟虐待孩子就不沾邊,其實錯了!虐待可不僅僅是軀體虐待哦,還包括嫌惡、情感虐待。
1、軀體虐待
正如字面意思,情緒失控的父母正在氣頭上,拿著工具就去毆打孩子,雞毛撣子、掃把、皮帶等日常用品此刻就成為了“兵器”,一場“竹筍炒肉”在所難免。
2、嫌惡
現在正值暑假,輔導孩子作業更像是父母的一場修行,“寫作業認真點,這么簡單都不會,說多少遍了,笨死你得了。”
“才第十名,你看看誰誰家的孩子,人家不上課外班還考第1名呢,你就是不努力。”……
父母這些不經意的嘲諷、嫌棄、言語攻擊,就像是無形的子彈打在孩子的身上、落在心里。犯罪心理學研究顯示,很多罪犯小時候都曾遭受過父母言語的嫌惡,導致他們自我認同感低,敵視周圍環境。
3、情感虐待
“煩死了,一天天的我看見你就煩。”
“我是你媽,我說怎么樣就是怎么樣,不要給我解釋那么多,閉嘴別給我狡辯。”
“哭,再哭就不要你了。”……
這些失控說出的話語滿含深深的惡意,對孩子來說無疑是殘酷的,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傷害,這是一種情感虐待!
事實上,除言語外,父母表現出的冷漠表情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情感虐待。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靜止臉實驗。
1.他先讓一位母親與嬰兒熱情互動,嬰兒積極響應,非常開心。
(圖源:網絡)
2.實驗開始,母親保持面無表情。嬰兒慢慢發現不對勁,開始做些表情動作吸引母親的注意。
(圖源:網絡)
3.嬰兒持續互動,想要緩解氣氛,但母親依舊面無表情,十分冷淡。
(圖源:網絡)
4.最后嬰兒崩潰哭泣。
(圖源:網絡)
5.直到最后母親回應嬰兒,這種情況才開始改善。
母親冷漠的表情足以讓幾個月大的小嬰兒不安,如果父母表現出打罵、拒絕、威脅、拋棄以及剝奪孩子需要,這對小孩來說就像活在恐怖電影當中。
情緒失控的父母,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
1、越來越笨的大腦
研究指出,孩子接受嚴厲的體罰可能會對孩子的大腦發展軌跡產生明顯影響。經常被打屁股的孩子前額皮質的某些區域中有較少灰質,而這些灰質與抑郁、成癮和其他精神健康障礙有一定聯系,并且灰質的數量與孩子的IQ測驗成績呈正比。也就是,越打孩子他越笨!
對6歲以下的兒童來說,神經系統還在發育,父母的“獅吼功”會對他們的大腦神經產生刺激,導致海馬體發育不完全,而海馬體與記憶力息息相關。也就是,越罵孩子他記性越差!
2、缺乏安全感
在父母情緒失控打罵孩子的時候,孩子邊哭邊緊緊抱著父母的腿或者怒火熄滅后,去找到父母請求原諒,向父母道歉。大家可能會覺得,這是孩子知錯了,但絕大多數孩子行為背后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他們內心十分害怕因此被父母所拋棄。
依戀關系不僅在嬰幼兒心理發育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成年人一生中情感健康的重要一環。受到“虐待”的孩子常常缺乏安全感,更容易發展為不安全型依戀,這種孩子更多的表現出較強攻擊性、情緒調節困難、學習困難、低自尊、被同伴排擠等特點。
(圖源:網絡)
3、懦弱 or 急躁的性格
很多家庭信奉棍棒教育,對孩子非打即罵,長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在面對責罵時,不管怎么解釋都會被罵,把錯歸結在孩子身上,長時間后孩子形成習得性無助,不會反抗,因為他們知道反抗也沒用,所以只能以不說話來回避傷害。
與此相反的,孩子也可能會模仿到父母情緒管理的方式,遇事就發脾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急躁的性格。
4、缺乏幸福的能力
父母情緒失控,對待孩子冷漠的態度也更容易使孩子情感冷漠,從小沒有得到足夠的愛,長大后他們也很難再恰如其分的去愛別人,很難擁有幸福。“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學會情緒管理,做情緒的主人
1、分析情緒來源,理智接納壞情緒
情緒就像垃圾桶,滿的時候就會溢出來,需要傾倒。很多家長本身已經積攢了滿滿的壞情緒,而孩子犯的某個小錯誤很不幸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心理學有一個現象叫做踢貓效應,人們總是向弱于自己的人發泄情緒,老板對下屬,下屬回家對妻子,妻子對孩子發泄不滿情緒,孩子只能去踢了身邊打滾的貓,這是壞情緒的傳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
(圖源:網絡)
明白這些之后,我們要理智冷靜地接納壞情緒,先不去面對孩子,讓自己心平氣和后再去跟孩子講道理,父母不要成為惡性循環中的一環,將情緒爆發落在無辜的孩子身上。
2、學會情緒調節,合理表達情緒
情緒上頭之后,如何快速恢復理智呢?我們可以采用轉移注意力或放松訓練,告訴孩子自己需要冷靜一下,然后暫時離開幾分鐘,去做一些讓人放松的事,例如喝點涼水、看看窗外等,或者做一些放松訓練,如深呼吸、肌肉放松和想象放松。待冷靜后,告訴孩子你剛才的情緒感受,將孩子錯誤的地方詳細地指出來,告知如何解決。這樣孩子才能夠明確自己的哪個行為是錯誤的,去為自己的錯誤負責。
3、改變不合理教育理念,耐心傾聽孩子的表達
很多時候父母認為不打不成才,不能讓我的孩子比別人差,但孩子也是一個平等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父母應該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有犯錯誤的可能,也不要把自己的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
掌握積極有效的溝通方式,耐心傾聽。歲數小的孩子語言功能正在發育,很多時候會表達不清,邏輯混亂,一些父母沒有耐心聽孩子講話,拒絕溝通,變成只有父母單方面輸出。很多時候一些很小的錯誤,指點出來即可,狂風暴雨般的吼罵,對孩子來說,此刻的父母就是惡魔!
寫在最后
父母每次的歇斯底里,都會讓孩子的心靈變得千瘡百孔。身為父母,一定要理性對待壞情緒,學會做情緒的主人,才能讓孩子在溫暖民主的家庭氛圍中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振宏,段姍姍.幼兒安全依戀發展的風險因素及對策研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2,38(03):7-14.
[2]Bifulco A,Moran P M,Baines R,et al. Exploring psychological abuse in childhood: II. Association with other abuse and adult clinical depression[J]. Bulletin of the Menninger Clinic,2002,66(3):241-258.
[3]王偉,雷靂.打孩子的屁股可能會打壞腦子[J].基礎教育參考,2015(11):78.
[4]伯特·鮑威爾,格倫·庫珀,肯特·霍夫曼,等.依戀創傷 的預防與修復——安全感圓環干預[M]. 劉劍簫,陳 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1.
[5]Borelli J L,Compare A,Snavely J E,et al. Reflective functioning moder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neglect and attachment in adolescence[J].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2014,32(1):9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