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之路,道阻且長。
吃藥真的很重要!但你真的了解嗎?
01
單靠抗抑郁藥,有時并不能治好抑郁癥
我們經常和大家科普藥物治療的重要性,眾所周知,雖然目前抑郁癥的治療方法是以藥物療法為中心,但很多人卻只把希望寄托在藥物上,覺得「吃了藥,就萬事大吉了」,這其實是對抗抑郁藥物的一種誤解,因為僅靠此,通常是不足以完全治愈抑郁癥的!
抑郁癥,這病很復雜,涉及生物學、心理和環境多個因素。吃藥,并不是唯一的治療手段!雖然說抗抑郁藥可以通過調整腦化學物質的平衡來緩解抑郁癥狀,幫助患者重建積極的情緒狀態,但是,藥物并不能直接改變患者的性格傾向或解決他們所處的不良環境。這就是為什么心理療法會在抑郁癥治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抑郁癥治療中,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就像汽車的前后輪,離了哪個車都開不了。就像藥物治療可能暫時改善了抑郁的情況,但是一遇到精神壓力大的時候,就容易復發。
綜合治療方法通常是最有效的,結合抗抑郁藥物治療和心理療法(探索和理解情緒/思維/行為模式、改變負面的心理模式等),以及必要的環境干預,往往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抑郁癥管理和康復支持!
02
抗抑郁藥物并非適用于所有人
我們也都知道抑郁癥的個體化治療,是要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制定。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能確保安全,二是能確保最佳治療效果。
但是,有沒有一種可能,抗抑郁藥物可能存在「需要謹慎考慮」或者「不適合使用」的情況呢?
這當然是存在的!
比如在孕期或哺乳期,使用抗抑郁藥物需要特別謹慎。某些藥物可能對胎兒或嬰兒產生不良影響,醫生會評估和判斷是否用藥,比如盡量避免藥物對胎兒的作用;堅持以孕、產婦的安全為前提;藥物的選擇和用量要兼顧胎兒或嬰兒的安全;哺乳期服藥者可改用人工喂養法養育嬰兒。
再比如,你如果只是輕度抑郁癥,醫生可能首先會建議非藥物治療,如心理療法、運動、改善睡眠和飲食等。
03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抗抑郁藥物發揮作用需要時間
一般從開始用藥算起,沒有3~4周無法判斷有沒有效,所以即使在初期可能看不到明顯的改善,也不能擅自停藥。
抑郁癥的治療是全病程治療,包括急性期治療、鞏固期治療和維持期治療,不同治療期有相應的治療目標和策略。
急性期治療一般8~12周,通常在此階段開始使用抗抑郁藥物;鞏固期治療是為了加固急性期治療的效果,預防復發,一般4~9個月;首次抑郁發作治愈后,抗抑郁藥物治療需持續6個月至1年,第二次發作的維持期用藥約2~3年,出現第三次發作時,應考慮終身服藥預防復發。
04
吃不夠量,反而加重病情;
中途加藥量,也不一定就是病情加重
抑郁障礙的治療必須足量足療程,因為抗抑郁藥物的有效劑量通常需要達到一定水平,才能發揮其療效。有時,醫生可能需要嘗試不同的藥物或劑量來找到最適合你的選擇。
在開始使用抗抑郁藥物時,醫生通常會從較低的劑量開始,然后逐漸增加劑量,找到個體的最佳劑量(能夠產生療效而不引起明顯的副作用)。一旦找到有效劑量,會盡可能使用最小有效劑量來治療,如果以較小劑量進行治療時療效不佳,會根據不良反應和耐受情況,逐步增加劑量至藥物的有效劑量上限,并延長治療療程。所以,醫生中途給你加藥量,也不一定就是病情加重。
05
抗抑郁藥物會有副作用,
但突然停藥不可取
與藥物帶來的治療效果相比,藥物帶來的副作用是第二位的。
在服用抗抑郁藥物過程中,除非出現了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立馬停藥。其余情況,都不能驟停藥物!因為可能引起頭暈、惡心、嘔吐、乏力等「撤藥綜合征」!
如果停藥中出現了撤藥癥狀,可以考慮恢復到前次的用藥劑量治療,然后重新開始更加緩慢地減藥。
對于首次抑郁發作的患者,在撤藥過程中如果癥狀反復出現,可以考慮將劑量增加至原來的治療劑量,并至少繼續使用4-6個月后再進行停藥的嘗試。這樣可以確保癥狀的穩定和適當的治療時間,以減少復發的風險。有醫生推薦,在連續使用抗抑郁藥物8周或更長時間后,不應突然停藥,而應在約4周左右逐漸減少劑量。
06
補充劑輔助,會讓抗抑郁藥效果更好!
有研究表明Omega-3多不飽和脂肪酸對抑郁患者的輔助治療具有顯著療效。另外,維生素D、維生素B3、B6、B12以及葉酸的補充可能對某些人群的抑郁癥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大家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適量服用這些補充劑幫助改善抑郁。
最后,理性和綜合看待抗抑郁藥,我們就會離康復更進一步~
點亮「在看」,別讓認識誤區耽誤了康復!
參考資料
[1]李凌江,馬辛.中國抑郁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15.
[2]野村綜一郎.抑郁癥輕圖解[M].廣東:廣東科技出版社,2017.
[3]郝偉,陸林.精神病學(第8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4]陸林.沈漁邨精神病學(第6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