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種背井離鄉的無奈,
更是一種薪火相傳的悲壯。
流離播遷,中土士民自此開枝散葉、植根海甸東南;
衣冠南渡,河洛文化從茲走出中原、走向異國他鄉。
從此,漢民族一脈重要分支和民系遍布寰宇,
將中華民族的發展史賡續開創。
從此,客家祖源地——洛陽,
成為客家后裔永遠的圣地,
永遠不能忘卻忘懷的故土故鄉。
多少年,多少代,
我們眺望,眺望中原的碧水青山;
多少年,多少代,
我們懷念,懷念洛陽的魏紫姚黃。
“魂系中原”,是客家人不變的堂訓銘言;
“根在河洛”,是客家人牢記在心的承傳。
幾多艱辛,幾多苦難,客家人心系故土銘記不忘;
無數志士,無數賢良,客家人秉承先聲積厚流光。
時光流轉,歲月滄桑,
洛河岸邊的茱萸,年年都把游子呼喚,
龍門石窟的香火,歲歲都為游子祈禳。
大谷關的客家小鎮,把中原根脈、客家文化的精髓收藏,
虎頭山的南遷石碑,把脈延九州、萬姓歸宗的精神彰揚。
捧一把故土,敬一排花籃,
我又一次跪倒在“南遷出發圣地紀念碑”前,
忍不住熱淚盈眶。
這座碑古樸典雅、挺拔巍然,
這座碑厚重莊嚴,昂首東南,
這座碑方體圓柱,象征天圓地方,
這座碑石犼高坐,寓意望君歸鄉。
歸鄉!歸鄉!洛陽!我歸來了!
歸來了!我的老家洛陽!
我是客家人!我是河洛郎!
今天,我要獻上一瓣心香,
為天下客家祝福,
故土不忘!基業永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