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兒媚·文星樓》
(詞林正韻)
【壬寅正月廿七,專程謁沙市文星樓】
無盡長江水東流,堤岸聳魁樓。碧墀玉礎(chǔ),粉墻縹瓦,映對青疇。
舊年學(xué)子颙祈處,楚裔喜吟游。登高望遠(yuǎn),文星懸照,永荷天庥。
注釋:
【魁樓】:魁星樓,又名魁星閣,是為儒士學(xué)子心目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魁星而建的。
【碧墀[ bì chí ] 】:美稱青石臺階。亦指殿堂的玉石臺階。
【玉礎(chǔ)】:柱腳石的美稱。
【縹瓦】:淡青色的琉璃瓦。
【青疇】:綠色的田野。
【颙祈】:恭敬地祈求。
【永荷】:荷,承受、承蒙。
【天庥】:上天的庇護(hù)。
【文星樓始建于康熙年間,位于荊江大堤內(nèi)側(cè)。清代中期,遷建于現(xiàn)址。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重建。文星樓為亭閣式建筑,磚木結(jié)構(gòu),高約15米,樓四周成正方形,邊長約10米,閣門上刻“文星樓”三字,樓后有“同治甲子年夏季月重立”的題刻,樓下正殿有奎星神像。門前有石刻對聯(lián)“云霄占斗極,都會控江津”。整座建筑精巧玲瓏風(fēng)格別具。文星樓是科舉時代莘莘學(xué)子們祈求神靈保舉和如愿之后叩謝神恩的場所。傳說上天主宰文道的星宿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舊時讀書人為求科舉仕途順暢亨通,每年春秋兩季應(yīng)考之前,必來此虔誠拜謁奎星,祈求保佑;有幸及第者,亦必再來叩奎星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