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借這個題目用用,聊的內容和卡夫卡的同名小說沒有什么太大關系。
老媽每天起床照例在觀音像前點一炷清香;舅媽時時齋戒,每天天不亮去凈慈寺禮拜。
宗教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追溯到老祖宗對動物崇拜和圖騰。
易中天的《禪宗的興起》這本書我挺喜歡,因為感覺他的視野比較廣闊,論述比較全面。
我身邊沒有伊斯蘭教的朋友,因此沒有直觀的了解,雖然他們的教義也是堅守正道,但是不明白為什么如今卻和恐怖主義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粗粗讀過《圣經》,認識好些教徒,也喜歡參觀歐洲的教堂。
教育大眾“愛”的信仰總歸是好的,雖然我并不相信有什么神跡會顯現,但是他們給近代落后的我們帶來了西方的醫院和大學,并讓我們受益至今。
自從白馬馱經入洛陽,佛教就在神州大地開始生息繁衍,幾起幾落,逐漸本土化后跟儒家道家一起融合成一種獨有的文化,在發源地已經沒落的同時卻在千里之外大放異彩。
佛經的開頭往往是:如是我聞,意思是我當時上課的時候聽到釋加牟尼師傅是這樣講的,如同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的言論一樣。
可是今天眾僧侶在念“如是我聞”時,是否還有佛祖講道的精神呢?
前幾天,一個資深友人要去體檢,心里忐忑不安,于是說:我們去徑山寺拜一拜吧。
余杭徑山寺不僅歷史悠長,頗具聲名,而且很靈驗,原因不便多說,因為都是坊間流傳。
很多年前我去過,那時開車上蹩促的山路后,山上只是一個老舊的廟宇。
現在的徑山寺已經修葺一新,黑亮整齊的柏油路在青翠的山間婉轉盤旋,私家車需半山腰停下,換成當地的接駁車才能到達“光明頂”,人多香火旺。
眼前的寺廟占據整個山頂,放眼望去,青山翠竹,層巒起伏,祥云映碧空,清風伴鐘鼓。
寺廟依山而建,一進又一進,只覺宮殿盤郁,樓觀驚飛,寶相莊嚴,細節華美。兩旁又見池塘園林,可以放一對聯: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我是一個掙錢養家,柴米油鹽時時計算的人,所以最大的感嘆就是:這得花多少的錢??!
如果算上文化大革命,歷史上,佛教在中華大地上曾面臨5次災難,前面四次分別是:
北魏太武帝滅佛
北周武帝滅佛
唐武宗滅佛
后周世宗滅佛
打壓佛教的原因當然有多個,但是其中一個原因是僧侶太多,使勞動力枯竭,稅賦減少,軍隊征不到足夠的兵力,也就是說浪費太過。
如果佛教老祖宗釋加牟尼活到現在,看到這么雄偉華麗的建筑,他是否會覺得根本沒有必要離開他的美麗的皇宮,富足的生活,而衣衫襤褸地坐在菩提樹下苦苦冥想七七四十九天,去參悟人生的終極問題。
這段時間,我正好在臨摹懷仁的《圣教序》,里面寫到玄奘法師花十七年時間西天取經, “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途閑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p>
為了信仰,往往需要千辛萬苦,孜孜以求,好比文學創作,總是飽受磨難,欲愛不得,生離死別,才有文字激揚,情感汩汩而出,讓人動容。若一個人生活快樂,飽食終日,是沒有什么激情寫出感人的文字的。
當你走向信仰的時候,到底要什么?是100塊錢的一根紅色福帶?還是6萬塊供奉的一尊觀音像?
其實佛教慢慢變形為道教了:食人間煙火,修現世功德,求名求利求長生。
謝謝支持,你若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下面:贊“和“在看”,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