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一對L姓富商久婚不孕,去年借助試管嬰兒技術孕育的8個胚胎竟全部成功。于是,富商夫婦找來兩位代孕媽媽,加上自身共3個子宮采取“2+3+3”隊型,先后誕下4男4女八胞胎。目前,這個家庭共雇傭11個保姆,每月開銷10萬照料八胞胎的生活起居。
多子多福,這是中國人一種傳統心態。問題是,多子,這并不是與這個社會完全匹配的選擇。這與很多東西相關,比如社會資源、文化觀念、法律制度等等內容。保持對公共倫理、法律制度的尊重,是一種必須的公共選擇。
我毫不懷疑“八胞胎”可能給這個家庭帶來兒女繞膝的幸福。但是,卻不應因為一個家庭的幸福,就無視支撐這種幸福的社會代價以及背后的法律、倫理問題。“八胞胎”是通過試管、代孕等方式,靠強大經濟外力誕生的。試管嬰兒不同于人體自然受孕成長,這種輔助生殖技術的運用,盡管與“克隆人”手法有一定區別,但本身風險與過程,還是包裹著很多的生命倫理問題。包括通過人體代孕的工具化操作,都可能造成太多親情血緣的錯亂關系,如果以后不能很好地兼容于現實的文化情境,就會給相關生命帶來親情倫理的困境。
“我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公民”,梭羅這樣說。看待“八胞胎”,我們當然不能拋棄人性關愛。“八胞胎”既已出生,生命理應得到尊重。但是,也必須要對特定的社會秩序保持足夠尊重。畢竟,孕育這些生命的過程并不是正當的,相關人員與醫療機構應該為這樣的生育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我國衛生部早就在《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范》明確規定,對采用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后的多胎妊娠必須實施減胎術,避免雙胎,嚴禁三胎和三胎以上的妊娠分娩,禁止實施代孕技術。
其實,這些制度出臺,本身就有維護道德倫理的功能,也是維護社會公平的重要支撐。這意味著,“八胞胎”挑戰的,就是當前有關生育的文化倫理與制度規則。事實上,維系這種“八胞胎”生育特例的,也就是一條利益鏈,因為在精子、卵子、肚子、票子之間,都關聯著特殊的利益主體。而這種利益鏈損害的最終是公共利益。表面看,他們每月花至少10萬元養孩子是私事,但是,這些孩子在客觀上也勢必形成對公共資源的擠占,從而剝奪其他孩子公平享受社會資源的機會。這種情況如果不受約束懲罰,自然會極大加重社會剝奪感。
所以,“八胞胎”應該作為一種警示符號,來提醒人們,不要拿自己所謂的幸福,來踐踏對生命、倫理、文化、制度等等問題的公共底線。這實際就要求,對違規使用輔助生殖技術的個人與醫療機構,必須進行及時監管,加大懲罰力度來約束這種行為,否則的話,當太多富人都將自己幸福置于法律制度之上,這樣的生育行為就無異于打開“潘多拉的魔盒”,既威脅到人類倫理與生命安全,也極大破壞社會的公平與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