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物窮理就是在事事物物上求理,這樣的話,一個是’理’變得煩瑣,用得時間多還不得要領,所以,王陽明說是玩物喪志。”
其中的含義也不難理解,不管是什么人,但凡想做成點正事兒,就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在學習和工作上,如果“不務正業”,整天沉醉于吃雞釣魚下棋談戀愛這樣的事情上,學業和事業必然就會受到影響。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這邊用的多了,那邊自然就無力經營。
“我們回到教師發展這個話題上來,教師除了心要修,還有術要練。作為教師除了’要讓孩子的心快樂’,還要’讓孩子的心有本領’……”
今日早上王榮平老師、唐艷老師、葛占芹老師、李燕老師、王婷婷老師就書上147頁的朱子的“格物致知”和陽明的“致知格物”展開了對話。
書上多處提到了朱熹和王陽明的區別,我從梳理過二者的區別。但從未想過認真的學友竟然會思考“格物致知”和“致知格物”的區別。
朱熹曰:“所謂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窮其即理也。即物窮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謂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與理而為二矣。”
朱熹的格物致知,是向外求的,所謂圣人就是通曉世間萬事道理的人,而事事物物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我們要窮盡一生,在格物上下功夫,如此才能獲得萬物之理,如此方可成就圣人之道。竹子有竹子的道理,要想了解它,就要關心它,體貼它,細心照顧它,觀察它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生長規律;板凳有板凳的道理,要想對其了如指掌,自然就要圍繞它下一番苦功夫……
有老師認為朱熹的觀點和“職業發展”“應試教育”類似。我以為也是從名利貨色入門,先關心物,觀察物,才能理解物。
陽明先生曰:“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在,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
在王陽明的心學里,“心外無物”,意之所及便是物,天理不在心外,而在心內,它是生而知之的道理。心就像一面鏡子,洞悉萬千事物,只是因為它被我們私欲的灰塵蒙蔽了,所謂“格物致知”的功夫,就是時時刻刻存養心中的良知和天理,革除自己的私欲,從而達到“至善”的境界,與天理合一,與圣人之心合一,回歸本然的心性。
有老師認為認為陽明心學更關注的是“職業認同”“專業成長”“素質教育”,它是從內向外,由心致良知,再格物。我認為這是自我認識、自我成長的一個說法。楊絳先生曾說:“人這一生,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自覺自愿地改造自己。”既然人一生就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改造自己,難道不應該從自己的心開始嗎?
曰仁云:“心猶鏡也,圣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說,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嘗廢照。”
徐愛說得很實誠:人心就像鏡子一樣,有的人是明鏡,有的人是鏡面蒙塵。
朱熹講的“格物”,就是讓人拿著這面鏡子去把萬物照清楚。
但是,如果人心上還附著很多東西,就像鏡面上覆了灰塵,那怎么照的清楚?
所以,陽明先生說的,就是不在“照”上下功夫,,而是努力把鏡子磨亮。
鏡子明亮了,自然能照出萬事萬物。
要去除內心的附著物,使自心光明顯露出來,然后再去映照萬物。
原來如此。擦亮自己的心,即是修煉。
最近讀的是《傳習錄》之《答顧東橋書》,有老師說××書更好理解陽明心學。上卷的××錄是其弟子整理的,而中卷的答××書是陽明先生回復給××的書信,是陽明先生自己寫的。看來自己在中卷上還得多花功夫,上卷時“讀”字法領悟不少內容。中卷也得讀起來,而不是僅僅聽學友分享,只有自己反復讀,才能有自己的理解,這才是有意義的學習。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