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屬中醫“協痛”、“黃疸”等范疇,病因多由感受外邪、七情內郁、恣食肥甘厚膩,致肝膽郁結或中焦濕熱,肝膽疏泄失常,膽氣郁結久熬成石。中醫根據臨床癥狀不同,分為以下類型:
1、肝郁氣滯證
臨床表現:脅肋痛或絞痛,痛引肩背,口苦咽干,心煩易怒,脘腹脹滿,大便不爽,不欲飲食,或呃逆噯氣,舌暗紅苔薄白,脈弦。
治則:疏肝理氣,排石止痛。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
2、肝陰不足證:右脅隱痛或略有灼熱感,舌紅或有裂紋或見光剝苔,午后低熱,口燥咽干,少寐多夢,急躁易怒,頭暈目眩或五心煩熱,雙目干澀,脈弦細或沉細。
治則:滋陰清熱,利膽排石。
方藥:一貫煎加減。
3、肝膽濕熱證:右脅或上腹部疼痛拒按,多向右肩部放射,口苦口黏,脘腹脹滿,胸悶納呆,惡心嘔吐,小便黃赤,大便不爽,身熱惡寒,身目發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則:清熱祛濕,利膽排石。
方藥:大柴胡湯加減。
4、熱毒內蘊證:寒戰高熱,右脅及脘腹疼痛拒按,黃疸加重,尿短赤,大便秘結,神昏譫語,呼吸急促,聲音低微,表情淡漠,四肢厥冷,舌質絳紅或紫,舌質干燥,苔膩或灰黑無苔,脈弦數或細數。
治則:清熱解毒,瀉火通腑。
方藥:大承氣湯合茵陳蒿湯加減。
5、正虛邪陷證
臨床表現:隱鈍痛持續存在,神智不清或昏迷,面色枯萎,語聲低微,皮膚黃晦,間成青紫,甚至有出血傾向;腹呈氣臌,輕度壓痛,肝臟腫大,并多有觸痛,小便黃短,大便秘結,舌質絳紫,舌苔干枯如砂皮樣。脈象弦數或沉數。
治則:芳香開竅、鎮靜、清熱解毒。
方藥:防己黃芪湯合大陷胸湯。
6、瘀血阻滯證:右脅部刺痛,痛有定處拒按,入夜痛甚,舌質紫黯,或舌邊有瘀斑、瘀點,口苦口干,黑便,胸悶納呆,大便干結,面色晦黯,脈弦澀或沉細。
治則:疏肝利膽,活血化瘀。
方藥:旋復花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