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信息爆炸的時代,海量的信息充斥著我們的視覺、聽覺,真假難辨。
工作生活中又有太多事情需要我們做決策。或許,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在依靠感覺做決定。
如何做出“明智”的判斷和決策?擁有一個批判性思維的大腦必不可少。
這本《批判性思維》是美國大學的教材,是一本思維訓練的教科書,已連續再版12次,頗為暢銷。
作者是兩位美國大學教授,布魯克.諾埃爾.摩爾和理查德.帕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你拿起這本書,學習和訓練自我批判性思維之旅就已開啟。
批判性思維,英文為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是別輕易置信,保持理性和獨立思考。無論是對他人或自己的思維,運用邏輯論證,透過現象,不斷進行推理,從而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質/真相。
簡而言之,批判=反思,而不是否定。
早在100多年前,美國著名哲學家約翰.杜威在他的著作《我們如何思維》中,就提出了“反思性思維”的概念—能動、持續并細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識形式。
反思的過程,就是不斷找到問題或論題的支撐論據,從而得出客觀的結論。
胡適曾說:“大膽的懷疑,小心的求證。”
作者說,論證的過程并非每次都“一帆風順”。人的判斷會受到情緒、經驗、視覺、聽覺、道德觀點等因素的影響,從而產生思想上的謬誤。
在書里,作者總結出了21種思維謬誤,共分為三大類:
相關性謬誤、非演繹謬誤、形式謬誤及語言謬誤。
每一種思維謬誤作者都舉例說明,旨在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和運用。
同時,作者認為,思維的訓練如同肌肉的訓練,在不斷的實踐中可以讓我們的思維更為嚴謹及客觀,從而達到有效論證。
比如,論文寫作就是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運用和體現。
在論證中我們要避免裝飾性的表達,而確保語言清晰。無論是演繹還是推理,都要確保邏輯分明。
其實,從亞里士多德時代以來,邏輯與修辭學一直是西方教育的兩個基點。
書中解析,邏輯是用來證明或支持斷言。修辭是用來贏得某人同意你的觀點。
我們可以用邏輯說明別人,但常見的是人們往往被弱邏輯力量的言論說明而不為強邏輯所動。
可以說,生活中各種以修辭手法來掩蓋虛假論證的例子,無處不在,這就是現在為什么教育越來強調批判性思維。
書的最后一章,對道德、法律與美學推理原則及視角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弄清我們自己的視角,可以幫助我們在道德慎思時,聚焦于相關考量,避免思考有失偏頗。
閱讀完這本書,接受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你可能會對網絡上的這句話深以為然—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為求得真理,只為不再居一隅而自認真理在握。”
這,已是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