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世界觀:人生如鐘擺,紿終徘徊在痛苦與無聊之間。
他認為,生活就是一場戰斗。
人們不斷在奮力追求的權利、名望、地位、金錢、關系等結果都無法永恒,因為一切都在變化,目標達成后的幸福感,轉瞬即逝。
即使有人運氣不錯,一帆風順,但也無法忽視那些從內部啃噬我們的隱痛:無聊、無力和虛無感。
世界萬物只不過是幻影,毫無目的和意義。它是受到生存意志的推動。
唯一的解脫之道在于,否定生存意志、禁欲、放棄人生的享受和幸福。
一言以蔽之,“看破”和“放下”就是叔本華給我們指出的療愈之路。
讓人驚奇的是,叔本華的思想雖然誕生于19世紀,卻如此精辟地展現了,現代人生活中所面臨的迷惘和痛苦,真是我們修補那早已失衡靈魂的一劑良方。
在書里,作者塞利娜.貝洛克(法)沒有機械地講解叔本華的哲學精髓,而是結合現代人的生存處境,慢慢揭開生活痛苦的面紗,并將叔本華的哲思貫穿其中,讓我們用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重新投入生活,重塑自我。
叔本華是“唯意志論”哲學的開創者,是非理性主義的奠基人。
“意志”和“表象”是他哲學的兩大支柱:意志是決定性的,表象只是意志的客體化,兩者共同構成世界。
意志是無所不在的欲望,永不可能被滿足。欲望得不到滿足,人將感到痛苦。
而,人們明知如此,卻仍然永不停歇地追求欲望的滿足,這也更加證明了和顯現了意志本身。
所以,世界永遠無法擺脫其痛苦的本質。叔本華認為這是件悲哀的事情。
他也被稱為悲觀主義者。
然而,叔本華的這種悲觀主義,并不是讓人對他人的命運無動于衷,而是鼓勵人們踐行仁愛、公正、富有同情心,來擺脫自我和意志,收獲一種嶄新的力量和平靜。
此外,他還指出,欣賞藝術和自然也是拯救自我于痛苦的途徑。
基于此,叔本華還被視為現代人文主義哲學的開山鼻祖。
他展現出了一種對現世的關懷:將人生的價值與意義、解救生命的痛苦為哲學思考的主題。
書中,對于現代人正在困惑中的愛情、死亡、幸福等迷思,作者也陳述了叔本華的哲思。
犀利中彰顯著通透,啟迪智慧。
叔本華說:“人,要么孤獨,要么庸俗。”
相信,待我們閱讀完這本接地氣的哲學小書,人生之路的選擇,心中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