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朋友電話,說暑假剛過半,就被孩子氣得只剩下一口氣了。
問她何以如此嚴重,她說:我只希望他每天早起,一小時跑步,一小時讀書,三小時學習,一小時做家務,然后……
她連珠炮似的放,震得我耳朵嗡嗡響,而那個在換氣之前插入的“然后”,讓我都替她兒子捏一把汗,且不說這任務之多已經與上學無異,關鍵是,這些作息是她單方面列出的,根本沒有經過兒子的同意。
于是不出一個星期,兒子就各種花式抵抗,眼看孩子浪費時間,當媽的自然勃然大怒,于是沖突就頻繁上演……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務處處長說:在美國也有很多類似的父母,他們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都過度干預,止不住的叮囑和控制像直升機盤旋在孩子頭頂,他們以為這是負責,這是愛。
實際上是擾亂孩子內在秩序,以及破壞親子關系的害。那么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實際上是他們內在有太多不自知的焦慮和恐慌作祟。
我就有過同樣的經歷。
1. 孩子是父母的情緒吸收器
我兒子從小就被評價為孤僻內向,不合群。我以為是因為見識不夠,于是慌忙惡補,三歲后的每個假期里,我們都會外出,不去公園就去郊外,哪怕下雨天都會帶他出門去看雨。
漸漸的他愛上了大自然,一出門就比較活躍。但在人群里,仍舊是緊張外加沉默寡言的那個。
更讓我擔心的是,他有嚴重的分離焦慮,無論是上幼兒園還是去興趣班,只要我們走開,他就會哭得歇斯底里,老師們很費解:為什么這個寶寶這么難適應?
而我,除了無比困擾,還會責難于他:你看看,比你小的孩子都能這么快適應,你有什么好哭的?
每到這時,孩子就瞪大眼睛看著我,他一言不發,兩行眼淚卻流了下來。
他越是不表達,越是加重了我困惑,我每天的內在對話就是:明天他不會哭了吧?
然而這句負性祈禱卻成了一句魔咒,導致他的哭重復上演。
無計可施時,我感覺身后有個黑洞在吞噬我。直到有一天,我去駕校學車,教練要求我很早要到,所以我比平時提前送孩子出了門,一路上他走得跌跌撞撞的,可我還是要他再快一點。
好不容易送到學習門口,他突然哇的一聲哭了起來:媽媽我不去了,我怕遲到。
我回答他:你比昨天還早,不會遲到的。
可孩子說:媽媽一直說再不走,就會遲到……
原來是我一直在重復遲到二字,給他造成了混亂,在我的催促中,他已然沒有清晰的思路,記不清是誰有遲到的危險了……
我看著他的眼睛,那么無助和惶恐,我特別心碎。我突然掏出手機照了一下自己,這才發現我的臉都是緊繃的,此刻的形象,簡直糟糕到面目猙獰。
至此我明白,我找到了所有問題的答案,原來我一直在被焦慮裹挾,連帶著也讓孩子深受其害。
2. 那么焦慮,為什么
都說21世紀是焦慮的時代,而我又成了最易感人群。只記得在月子里,我可以整夜不睡覺,不斷檢查孩子的被子,尿布,是否在吐奶……
產后復工后,孩子和奶奶睡隔壁,但只要有任何動靜,我都會從床上彈起來,馬上飛奔過去看一看,這在很多人眼里,都不可思議。
那么,我為什么會如此癲狂和不安呢?
是因為我有著最深層的創傷沒有處理完,榮格說的對,沒有記憶是完全消失的,我們今天的狀態,是過往經歷的體現。
我前一篇文章提過,我是超生的孩子,母親為了生下我東躲西藏,父親為了我降了兩級工資,可我,卻是個沒有給到任何人驚喜的女兒。
在躲過計劃生育后,我得以活下來,但不確定可以留在家里。因為有幾戶沒有孩子的家庭希望抱養我。
母親猶豫過,畢竟孩子太多經濟緊張,于是她告訴那些人:等孩子吃幾天奶,你們再抱走吧。
好在,經過幾天的肌膚之親后,母親舍不得,又回絕了他們。
但此后我成了最乖的孩子,看父親吃蘋果,明明口水直流,都不敢伸手去要,看姐姐穿新衣,卻默默穿舊衣,主動洗碗洗衣就為讓媽媽輕松一點,今天我才知道,那不是天性使然,是內在有一股洪流在驅動我:害怕死亡和被排斥,以及感激父母留下我。
隱忍和乖巧的副作用在身體上呈現:風濕關節炎,腸胃炎,牙齦炎輪番上演。
這一切隱匿在我的記憶里,直到找到我的咨詢老師,她說:你的害怕和恐懼從未離開,這股能量一直沒有找到宣泄的出口,當孩子出生后,你把他當成了小時候的自己,于是拼命為他擔心,拼命在他身上補給……
想到此,我不寒而栗,這才開始去學心理學的漫長自救。
就如上篇關于焦慮的文章里所說,經歷幾年的學習和改變,我已經能很好的和情緒共處,并變得從容積極了很多。
而孩子作為受我影響最大的人,很快就有了變化,過去在家門口上個繪畫班都拘謹不安,現在出國上個夏令營還能和同學打打鬧鬧。
這次和我來美國他突然說:媽媽,生活還挺有意思的。
他只是隨口而說,但我知道這背后有太多額外的內涵,比如,他對這個世界開始充滿了信任。
而這一切變化的根源在于,他發現媽媽的情緒變好了……
2 . 父母的好情緒,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近年來,關于起跑線的話題不絕于耳,各路版本層出不窮,我也曾打趣自己錢包不夠鼓,階層太落后,才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
然而,經歷幾年的探索,我發現坊間關于起跑線的解說,都不夠準確。
正如有心理學家所說:父母的情緒,才決定孩子人格的起點。
因為平和穩定的情緒,就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去年美國一個辦理升學指導的朋友找我寫親子教育文案,并給了我往屆學生的案例做參考。
其中最優秀的是一對華裔兄弟,他們父親是普通職員,母親是全職主婦,平日里父親辛勤工作,母親則默默操持家務,沒有一對一輔導,沒有逼著學習,可偏偏這對兄弟,一個進了麻省,一個上了哈佛。
所有認識他們的人都很驚奇,孩子們的解釋是:我要感謝我的父親和母親,他們一個樂觀去工作,一個笑嘻嘻的做家務。
好簡單的總結,但明顯,深藏著他父母高度穩定和樂觀的情緒狀態。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當父母放松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
而若想讓孩子更加專注和出色,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是守住心,管住嘴。
3. “大頭兒子小頭爸爸”作者鄭春華:做父母要守住心,管住嘴
前段時間,我采訪了兒童文學家鄭春華,并了解了她的養育經歷。她說我就做到兩點:守住心,管住嘴。
所謂的守住心,就是要處理掉過多的擔憂和害怕,馴服產生負面情緒的那匹馬。
而管住嘴,就是不要在孩子面前碎碎念,給孩子留有思考和抉擇的空間。
鄭老師有一雙兒女,曾認為好男兒志在四方,希望兒子出國去讀書,可兒子偏偏不為所動,連跨省都不愿意。
中年得女,異常寶貝,遂希望女兒能留在他們身邊,可女兒初二的時候,又“背叛了他們”,偷偷考上了英國的名校。
“一個令我失望,一個令我傷心,我能怎么辦呢?我只能自己消化掉這些情緒,再冷靜的給他們支持。”
如今,兒子在工作上熱情鉆研,女兒在學校里勤奮努力,全都證明母親當初的支持很值得。
這正印證了一句話:當父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孩子就能管好他們的人生。
因此,正如我那個朋友一樣,與其斥責孩子,或求助他人,不妨先從改善自身開始,讓好的情緒,成為孩子人生的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