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路篇》里寫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聰明的人可以和周圍的人相處融洽,但不會被同化,不會隨波逐流;愚昧的人才總是附和別人的觀點,別人說什么就信什么,逐漸丟失了自我。
說起合群,很多人潛意識里認為,人就應該合群,不合群的人要么是性格孤僻,要么是性格古怪,不受人歡迎,但事實上,大多的聰明人都不合群,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自己的主見和圈子。
《論語》中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磁場,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互相吸引,成為一個圈子里的人。頻率不同的人,看世界的方式不同,思想的高度不同,內心不能產生共鳴,互相沒有認同感,有的只是不解與尷尬,所以圈子不同,沒有必要強融。
懂的人自然懂你,不懂的人說千遍萬遍也無益。不需要的酒局不用去,不必參加的聚會婉拒,比起和一群表面朋友,甚至是不認識的人互相吹捧,不如將這時間留給自己去看一場電影、吃一頓美食,也不會讓自己渾身難受,滿是尷尬。
這個世界太過繁雜,只有聰明的人,才不會刻意地去迎合這個社會;只有聰明的人,才不會為了合群而去合群。
不合群需要勇氣和魄力,需要面對別人異樣的眼光和背后的談論,但一個人究竟如何,從來不是根據他是否合群來斷定的,而是你的能力。
縱觀古往今來,有多少偉人是合群的,又有多少偉人是喜歡熱鬧的?很顯然,沒有。因此,不用因為自己的不合群而懷疑和否定自己,要知道偉大的人,聰明的人,大多都不合群。
作家劉同曾說:“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內心的孤獨。”
合群不合群,只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所帶有的目的不同,自然選擇的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人,他們明明喜歡的明明是這一個,但因為怕別人說自己不合群,于是選擇另外一個,表面上是合群了、開心了,但其實心里面滿是后悔。人生,時時刻刻都是選擇,不同的選擇會帶領你走向不同的目的地。但只要是根據自己的心去選擇,即使有一天選錯了選輸了,自己也心甘情愿。
真正的聰明人,往往都不合群,他們更懂得尊重自己,將自己放在生活的中心;真正聰明的人,也從來不會委屈自己,敢于將自己的想法大聲說出,敢于做最真實的自己。
人,一旦有了顧忌,就會委屈自己,而只有那些聰明人才能活出自我,不盲目從眾。其實,人生來就是注定孤獨的,而且越長大越孤獨,越長大越會做減法。
牽掛多了,就像背了千萬斤行囊,只有卸下這些行囊,才能輕松上陣,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眾口難調,人心各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和人生,又何必活在別人的嘴巴里,正如楊絳先生所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所以,做好自己,過好自己的人生,對于圈子,合則聚,不合則散。要知道,聰明的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想法,他們往往不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