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孝敬父母的善根,是刻在骨子里的感恩行為和一如既往的傾情回報。人常說:百善孝為先。評價和觀察一個人的修為和人品如何,能不能與其深交,能否與其合作,可否進一步提拔等選擇,只要深入了解其是否真正的孝順父母就可以了。
“人之初,性本善”。正是隨著年齡的增加和個人欲望的不斷膨脹,自身的綜合素養趕不上道德淪喪的速度,以及受到了社會各方面精神和物質等利益誘惑,才使人性本質一步步的被侵蝕和改變,從而滑入了道德敗壞的深淵。
種善因,才能結善果。人們常說,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確,導致兒女不孝的第一責任人確實是父母自己,因為他們是孩子第一個和永遠的人生老師,可悲的是,源于一些父母自身行為的“因”,而導致子女的“果”。因此,不要讓這種“因果”再延續是智者的選擇。
誠然,如果兒女已經切身的感受和意識到了父母在長期的言傳身教,示范榜樣中所表現出的不足和缺憾,例如,重男輕女,嚴重偏心等。如果自身不加以化解,把這種不足變成了埋怨甚至仇恨父母的理由,那是不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又重復著父母的老路呢?
一個人對父母不孝的根源是自私貪婪,心胸狹隘。細心觀察身邊那些對父母不尊不敬的兒女,大多的表現都是自私貪婪的,凡是有利于自身的利益的,六親不認的爭個你死我活,但凡是讓其付出和受累的,又巧舌如簧的推個一干二凈。
心胸狹隘是一個人格局太小,不愿盡孝的愚根。有些人會把父母的哪怕一次過錯,都會深刻的記恨一輩子,從不站在父母當時所處的能力或環境予以體諒,會一直背負著怨恨的精神包袱伴隨著父母變老,總是拿父母的過錯(失)為自己的不孝做擋箭牌。
若一個人連生養自己的父母的過錯(失)都容不下,養不好,不愿孝,不盡孝,對于父母來說,既是自己人生的最大悲哀和不幸,也是一種自省與感悟;對兒女來說,不僅是自己最大辜負和羞辱,也是一種折磨與“榜樣”。
今天,不孝的兒女正在用言傳身教為自己的孩子做著不尊、不孝、不愛老人的榜樣示范,明天,他們可能會面對比其父母更寒心失落的晚年。人人都會老,一代學一代,一個人今天盡孝種下的“因”,決定著自身明天得到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