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思考
最近,《了不起的我》作者陳海賢在得到的知識城邦上發了一條動態。講了他曾經和家人出游,坐高鐵時換座位被惱怒拒絕、并遭對方質問的小事,他當時就把這個分歧,轉換成思考,發了一條微博,卻引來更多人的評論和謾罵。因此,他有了更多理智的思考,也認為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在回憶這些曾經的小事時,他這樣總結道:“有些時候,我們要能夠把事情變得'輕’一點,當一件事情變'輕’了,我們就能請求和拒絕,表達想法和處理分歧。”
陳海賢老師的這條動態,讓我下意識的想到了脫不花前段時間分享的一句話:分歧比共識更重要。意思是說,在和團隊成員以及別人的交流中,我們更應該注重彼此產生的分歧,因為達成的共識可能是假的,但分歧一定是真實存在的。
海賢老師說,在生活中,我們盡量把有些事情或分歧看得輕一點,放到一個無傷大雅的位置,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更歡樂、輕松一些。
其實,兩者綜合來看,似乎是矛盾的,但卻都有其真理的價值。脫不花講的更偏向職場工作與個人成長,陳海賢實際上是在說如何更好的生活。所以,我們自身要能有效區分不同環境下,不同“分歧”帶給我們的不同感受,從而做出適當的調整和決定。是惡意,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果斷放下,還是化為自己行動的動力?這是一個值得斟酌的問題。
#一個溝通
在和別人溝通的過程中,如何漂亮的回應對方拋出的難以滿足的問題。正確的做法,不是逃避不回應,也不是應付幾句搪塞過去,而是有準備的積極回應。
積極回應=確認需求+肯定需求的合理性+不超過三項的行動計劃+開放性結尾。一個很好的案例就是:
這個案例中,美女店長的回復,既讓人聽著舒服,又讓人感到被尊重、被照顧的感受。交流中,不管對方說了什么內容,我們首先第一個要傳遞的信息就是:肯定!肯定對方的話和需求。回應事實以及需求的合理性。
然后告訴對方此時此刻我會怎么做!行動計劃一定是動動手就能立刻做成的事情,行動不要太多太繁瑣,最好不超過3件,否則,對方肯定不厭其煩。
最后就是為你的回應:設計一個開放性的結尾。把球踢給對方,征求他的想法。“這是我現在的想法,您有沒有其他的建議?”、“在以上這些例子中,您更看重什么?”
在雙方溝通中,一個好的、積極的回應,既能讓人心清氣爽,又能讓我們更自信的面對每一次交流,從容面對未知事件時的不怯場。
或許你不想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