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業發展至今,市場競爭已經由增量競爭發展到存量競爭,“貪食蛇大作戰”將不斷上演,是狼就要練好牙,是羊就要練好腿,只有自己強大,才不被別人踐踏。
行業困局:
自2020年疫情發生,連續3年以來原輔材料價格普遍上漲,嚴重擠壓食品企業利潤空間。
雪上加霜,2022年俄烏沖突進一步加劇部分農產品供需結構,推動原材料價格進一步上漲。
同期數據對比,小麥/油葵/玉米/豆粕/棕櫚油價格分別上漲32.5%/68.7%/51%/56%/85%,鋁材/PET 價格分別上漲 32.9%/51.6%。
食品飲料作為傳統工業,大多采取“成本定價”模式,受成本困擾和產品漲價壓力,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進(漲價),丟失銷量,退(穩價),喪失利潤。
更主要的,提價雖在短時間內穩定了產品收入,卻仍難扭轉原料價格上漲的發展趨勢。
據不完全統計,2022 年上半年,食品飲料行業約80%企業盈利出現了下滑,甚至虧損。
即便如此,依然還有20%的企業處于持續穩步盈利:
茅臺、伊利等巨頭企業產品穩步提價,突破重圍,實現收入與利潤的持續成長;
鐘薛高、元氣森林等新興品牌在定價策略上占據行業制高點,享受著最大化溢價。
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些品牌給我們哪些啟示?
江湖地位是王道
先放個“毒”:10月16日晚,貴州茅臺發布財報,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871.6億元,同比增長16.77%;歸母凈利潤444億元,同比增長19.14%。
飛天茅臺,廠家指導售價是1499元/瓶,而市場價格連年攀升,一些地區售價已經飆升到3000元以上。
2021年茅臺酒實現營收1282億,毛利率是86.9%,飛天茅臺出廠價是969元。按照粗略推算的話,一瓶飛天茅臺的成本還不足100元。
如果按照成本定價,茅臺就不是現在的茅臺了。
在白酒行業,茅臺貴,并不只是貴在它好喝,茅臺久居白酒行業龍頭老大地位,已形成品牌護城河。
獨特的釀造工序,加上工藝的加持,歷史文化的沉淀,以及資本的助推,最終產品價格遠遠超出它的實際成本。
有“小茅臺”之稱的海天味業是調味品類的絕對龍頭企業,市值在2019年、2020年分別超過萬科、中國石化,躋身A股上市公司市值排行榜15強,其中在上交所排名前10。
相關數據顯示,海天醬油銷量市占率接近20%,約是第二名(中炬高新)的5倍。全國超過5000家經銷商的高效市場網絡,讓海天味業成為國內少有做到精細化覆蓋的快消品品牌。
關于產品利潤,海天確實也有一套。
海天2019年財報顯示,企業年銷量達198億元,包含醬油、蠔油、調味醬三大品類,而醬油品類貢獻了公司超過58%的營收,達116億元,而且醬油類產品帶來的毛利率超過50%,遙居業內之首。
食品行業發展至今,各細分品類都有領頭企業。其中,行業寡頭格局形式最多的有兩種。
一種是絕對寡頭,如口香糖行業的益達、活性乳酸菌行業的養樂多、辣條行業的衛龍、肉制品行業的雙匯等;
另一種形式是雙寡頭,比如牛奶行業的伊利蒙牛,飲用水行業的農夫山泉和怡寶,汽水行業的可口和百事,涼茶行業的王老吉和加多寶,速凍行業的三全思念,糖果行業的徐福記和馬大姐,等等。
更重要的是,強大的品牌是有征服能力的,尤其是對價格的征服,解決了消費者“為什么賣那么貴”的心理疑問,而讓營銷不僅僅是一種噱頭。
做不了第一,要做唯一
食品行業,絕大多數企業以模仿、跟隨為發展路線,缺少核心競爭力,大多企業凈利率水平停留在個位數徘徊。
但隨著消費升級及新一代消費群體的演化,部分企業率先洞悉消費升級需求,以差異化產品擺脫原有單一產品的價格線性競爭。
隨著大眾啤酒市場的飽和,工業啤酒產品同質化、口味單一等缺陷逐漸暴露出來,精釀啤酒應運而生。
區別于工業啤酒,精釀啤酒具有產量更小、品種更豐富、原釀、無輔料等特征,促使消費者對啤酒的需求逐漸由“價廉”轉為“高質”。
從價格方面,普通工業啤酒在市場上主要價格區間在6元及以下,而精釀啤酒主銷價格在10元以上,有些甚至在30-100元。精釀啤酒的誕生帶來啤酒行業近幾年盈利水平的持續提升;
今年的“雪糕刺客”事件引起了許多人關注,鐘薛高的輿論開始像其他社會熱點一樣持續發酵。
鐘薛高雪糕最便宜的16元左右一支,最高的有160元一支,為什么賣這么貴,還這么火?
選擇高檔原料、廣告投放只是其中一方面原因,這兩點被許多企業模仿,但是成功卻沒有被復制。
鐘薛高的品牌定位及策略才是核心。鐘薛高一直宣稱“做一片中國人自己的品質雪糕”,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中式高端雪糕”,同時也是瞄準了市場上中高端雪糕的空白,加以“國貨”、“IP文化”等標簽持續加持讓其增添了足夠的品牌附加值。
許多企業做差異化創新,不斷推出新品類,豐富了消費者選擇,獲得了成功,帶來了全新的利潤增長點。
如:元氣森林0糖氣泡水、農夫山泉母嬰水、大窯嘉賓大汽水、唇動白巧克涂飾蛋糕等等。
差異化能突破原有價格定位,打開價格天花板,帶來更優的盈利水平。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企業一定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客戶為什么要買我們的商品?
要么第一,要么唯一,第一很難,唯一很簡單。
而唯一最核心的就是要尋找差異化定位,打造自身特色賣點,并持續將賣點發揚、加強。
小企業要學會精打細算
對于大多數小型食品飲料企業來說,自身抗風險能力弱,在原材料漲價潮來襲之時,利潤再度擠壓,度過生存難關是當務之急。
第一,原料多元化替代,穩住產品品質。
舉個甘源的例子。
棕櫚油被廣泛應用在食品加工制作上,2021年,國內棕櫚油價格漲幅在30%左右,行至10年至高點,最高時已漲至1.63萬元/噸。
為應對棕櫚油價格大幅波動,甘源食品開始尋找合適的棕櫚油替代品,最終將目光鎖定在稻米油上。稻米油是國產高端食用油,價格在1.3萬元/噸,已低于棕櫚油。
經過測試,甘源食品發現稻米油與公司產品非常契合,因此,甘源食品開始采購稻米油逐步替代棕櫚油,目前替代率已達到80%。
企業經營如同居家過日子,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一世窮。
第二、階段性鎖價,上下游一體。
小企業可利用其靈活性,預估階段性的銷量,和經銷商(下游客戶)簽訂階段性鎖價和鎖量合同后,反過來和上游客戶(原料供應方)簽訂鎖量合同鎖定產品成本。
雖然階段性鎖價不能完全覆蓋成本上漲,但能緩解一部分壓力。
第三、調整產品結構。
最直接有效的一招就是調整產品結構,將低毛利率產品的產量壓縮或者淘汰,提升高毛利率產品比重,集中精力做高附加值優質產品,力爭通過內部調整來消化原材料價格波動帶來的壓力。
贏銷力小編總結:
食品行業發展至今,市場競爭已經由增量競爭發展到存量競爭,“貪食蛇大作戰”將不斷上演,是狼就要練好牙,是羊就要練好腿,只有自己強大,才不被別人踐踏。
本文屬于贏銷力原創文章,轉載須經授權,授權后請在標題下方注明作者簡介和文章出處。(授權請聯系贏銷力小秘書:13137116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