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文化,人們常常會涌起一種自豪感,這不奇怪。因為我們人類自從誕生以來,恐怕最為自豪的杰作就是文化了,它是我們人成了萬物之靈長,讓世界變成了今天的模樣,甚至廣瀚的太空也無法阻擋我們人類好奇的步伐,而中華文化則更是不同尋常。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中華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命脈,它也是人類文明的源頭之一,這一點就決定了我們要了解中國,就不能不了解中華文化,要了解中華文化,就不能脫離人類的文明。所以宏觀視角也就成了我們的第一選擇。根據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的分類,人類從古至今一共是形成了26種文明,其中不少的文明已經消亡了。原創的古老文明只有四種,都是沿著江河發育而成的。這就是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兩河之間的古巴比倫文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與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黃河和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
也就是說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我們中華文化不僅是古老的,而且是這個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的古老文明,所以,我們說它不同尋常。當然呢,要深入的了解這一點,就不能不回溯一下人類的文明史!
應當說古巴比倫文明是現在人類所考證出來的最早的文明,它也常常被人們稱為兩河文明。這個地方在哪呢?這個地方就在現在的伊拉克境內,它是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入波斯灣過程中沖出來的一塊綠洲,也是東西方的交匯之處。
早在六千多年以前,這里就有城市出現了,只不過當時的巴比倫還只是幼發拉底河邊一個不知名的小城市。居住在這里的是蘇美爾人,后來是阿卡德人。當時的巴比倫雖然土地很肥沃,但是經常爆發洪水,于是他們就將富余的糧食運到外地,與遙遠的印度等國做交易,從他們的手中換來了金屬和工具,用這些工具開出了河道和溝渠。就這樣楔形文字出現了、城邦出現了、兩輪戰車出現了、金屬工具出現了、天文歷法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也就從這些人的手中誕生了。
大約是在公元前的兩千年,閃族人的一支阿摩利人征服的這個地方,建立了巴比倫王國。他們把巴比倫建設成了當時兩河流域最著盛名的政治和商業中心,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稱為巴比倫人。到了公元前的9世紀,巴比倫王國被亞述帝國所消滅了,以后這個地區又陸陸續續的被波斯人和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占領?,F在的伊拉克人已經不是蘇美爾人、巴比倫人的后人了,人種變了,文化也中斷了。19世紀末,當古巴比倫文明被發現的時候,這個文明已經消亡了三千多年。
而古埃及文明我們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四千年以前,古埃及的文化主要是法老文化,“法老”是什么意思呢?“法老”是古埃及國王的尊稱,它來自于希伯來文的意譯,意思就是“大房屋”。后來延伸為宮殿,從第18王朝開始,就逐步演變為國王的尊稱。它的代表是象形文字和金字塔。為什么叫金字塔呢?這一點與古埃及人信奉的太陽神教叫有關系。因為金字塔的形狀如錐體,頂部還有鑲金層,有點像太陽的光輝。所以古埃及認為去世的國王是可以通過太陽的光輝來進入神界的。所以金字塔已經成了法老去世后的當然住所。而且從遠處來看,它的形狀是下面寬,上面尖,層層疊起,又好像漢字中的“金”字,所以我們的漢語就把它翻譯為“金字塔”。
古埃及的文明一共是存活了三千多年,先后經歷了古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新王國時期,大約是在公元前的三千一百年,尼羅河南部的美尼斯,統一的上埃及和下埃及,建立的第一王朝,成了古埃及的第一位國王。從這以后,第三王朝建造了層級金字塔,第四王朝建造了大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第五王朝建造了太陽神廟,一直持續到第三十一王朝結束。到了公元前的三百三十二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埃及。公元前的三十年,羅馬帝國又攻占了埃及。公元六百三十九年,阿拉伯人入侵了埃及,從這以后經過漫長的過程,埃及逐漸的被阿拉伯化了。現在埃及的人種是非洲當地的土族。人種變了,文化也中斷了。1902年,當古埃及文明重新出現的考古學家面前的時候,這個文明也已經消失幾千年了。
我們再來說說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又稱作哈拉帕文明,其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的兩千三百年至公元前的1750年。哈拉帕文明分布在印度河流域大約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今已經發現了70多處遺址,其中包括兩大城市和一百多個較小的城鎮和村莊。從考察的情況來看,當時已經有比較發達的城市和農業,畜牧業紡織業也有所發展,但是這一文明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銷聲匿跡了。至今人們還在探索其中的秘密。
到了公元前的一千五百年至公元前的五百年,是印度的“吠陀時代”,也就是亞利安人入侵后創立的歷史。因為這一時段的史料保留在稱為吠陀的文獻中,因此也被稱為“吠陀時代”。吠陀是什么意思呢?吠陀的意思就是知識和啟示,它主要體現在印度最古老的文件,比如贊美詩、祈禱文和咒語中。
到了公元前的三百三十二年,孔雀王朝建立了。這個王朝是第一個基本統一印度的政權。阿育王時代是它的鼎盛時期,但其實疆土并不是很大,還不到當時我們秦王朝面積的1/3。那么到了公元的前后,印度陷入了混亂,貴霜人侵入了北印度,潘地亞、哲羅、朱羅三國在南印度對峙,而后,笈多王朝阿拉伯人建立的德里蘇丹國,莫臥爾王朝相繼崛起,這種局面先后持續了一千多年,一直到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47年英國公布了蒙巴頓方案,實行了印巴分治。1950年,印度共和國才正式宣告成立。
說到這里,不由得想發一點感慨。印度的歷史實在是太復雜了,幾千年來分分合合,王朝迭起,且不斷地有外族入侵。今天是亞利安人,明天是阿拉伯人,后天是蒙古人和英國人。分裂多,統一少,梳理起來的難度很大。但如此復雜的歷史也必然會造就復雜的國情,并帶來復雜的文化??陀^的講,印度文化也是人類文明的源頭之一。哈拉巴文明是最早的,吠陀文明其次,后來出現了婆羅門教文明與印度教文明則是前后相承的一個整體。
現在印度文明的代表主要是印度教文化,印度教是婆羅門教復興之后的名稱,它以“吠陀經”為主要經典,因婆羅門種姓擔任祭司而得名。婆羅門教信奉什么呢?婆羅門教信奉的是“梵”?!拌蟆北緛硎侵腹庞《鹊氖且环N書面語言,后來就逐步延伸為一種信仰,一種冥冥中產生一切決定一切的力量。婆羅門教信仰三大主神,他們認為梵天大神是創造之神,是世界之王。濕婆則是破壞之神掌握的天地的生命。毗濕是護持之神,他守衛著人間,“梵”主宰一切,也主宰著人類的命運,而人也就“梵”創造出來的。怎么創造的呢?“梵”從口中生出了“婆羅門”,從肩部生出了“剎帝利”,從腿部生出了“吠舍”,從腳部生出了“首陀羅”,因此婆羅門教他就把印度人分成了四大種姓,最高貴的叫婆羅門,是祭司、僧侶,其次呢是剎帝利,是武士和王族,第三等的是吠舍,是和手工業者, 第四等,也就是最下等的是首陀羅,是奴隸和賤民。這四大種姓地位的差別是很大的,社會的規范也不一樣,不準通婚,不準往來,還不準住在一起。
遺憾的是,印度的古文明也中斷了。這個古文明主要指的是哈拉帕文明,佛教也中斷了,佛教經典最全的,而且最權威的都在中國。你比如像我們河南偃師的玄奘,也就是西游記里的唐僧。他曾經行程5萬里,去了印度17年,在那蘭陀寺拜戒賢法師為師,取經回來以后寫的《大唐西域記》12卷,就是研究印度歷史最好的材料之一。
如果我們與上述三大古老文明相比,應當說中華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它卻是唯一的從未中斷的文明。因為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華先民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今天的中國人就是那創造古老文明的中華先民的后裔。今天的中國文化也就是在這片土地上產生出來的文明,而且按照自身的邏輯演進發展并一直延續下來的,人種沒有變文化也沒有斷,不僅沒有中斷,而且沒有分離。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還不斷的有新的文明因子加進來,卻沒有任何文明的因素分裂出去。這的確是一個十分罕見的現象。
因為人類的文明發展它本來是個遞進的過程,延續是普遍的。中斷應當是個別的。但在人類原創的古老文明當中,這種情況似乎不同。從這種角度來看,我們中華文化它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不僅是古老的,也是年輕的,五千年的流淌不盡,五千年的融合創新,這既是中華文化的獨特價值,我看也是人類文明的歷史資本,而能否捕捉這偉大事物的價值,也只有站在世界文明的頂端,我們才能看得更清楚。毫無疑問,中華文明是一個偉大的文明。
但必須指出的是,偉大的文明之所以偉大,不僅表現于它的過去,也不僅表現于它的持續,還必將彰顯于未來。所以湯因比這個當代世界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他在通覽了全世界多元文明發展的歷程之后,曾經做出了一個重要的判斷。1973年,他與日本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進行了近兩年的世紀對話,對話的主題就是人類在21世紀的未來。在對話中,湯因比直言不諱地講,說人類未來的希望在東亞,但不是在技術上高度發達的日本,而是在將為未來世界轉型和21世紀人類社會提供無盡寶藏的中國。這也許會使池田大作先生的失望,但這種先知般的結論不是來自于主觀的臆斷,更不是閑談時的隨性發揮,而是一位史學大家,他在深入研究了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之后,面對全世界發出的智慧之聲,做出的一個歷史性的預判。這種預判,其分量足以震山撼海,其遠見足以通古爍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