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業熱點及變遷
二
傳統文化內容的轉型與升級
文化創業的“補丁”階段,是在舊的生產版圖上的薄弱點、空白點上進行補充,例如大眾圖書、商業電影等。其動力來自國有及非國有文化生產者在現有文化版圖上的創意與進取。而文化創業2﹒0階段,重點是傳統內容的數字化和網絡化轉型與升級,使舊內容抵達互聯網新大陸,具備互聯網內容產品的形態、功能和價值。
首先,幾乎每種舊內容及其形態都主動或被動地面臨著轉型的壓力,比如說圖書報刊、影視用戶群體的萎縮、流失、老化。原因是互聯網將受眾分流、“移民”到了網上,而網生代、Z世代等網絡“原住民”則天然習慣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內容和社交。
其次,幾乎每種舊內容都明確了轉型的目標與方向:從數字化升級為互聯網化。互聯網科技與文化創業找到了融合機會。
創業首先從文化產品電子商務領域展開,網上書店、電子書是這一階段的創業熱點。
1995年,三十而立的美國人貝索斯借到30萬美元,在租來的車庫里創立了亞馬遜,用互聯網賣書。基于“長尾理論”,亞馬遜可以把所有已出版的圖書、報刊、音像產品都搬到網上銷售,這解決了實體書店貨架、庫存、銷售周期有限與圖書、閱讀需求無限之間的矛盾。它不僅使所有生產商的出版物能夠在線展示,更能連接讀者閱讀需求與圖書產品。此后,音像、點卡等實體文化商品和電子書、游戲等虛擬文化商品都大量通過網絡銷售,形成互聯網時代的文化商品在線交易模式。
類似的模式被引入中國,雷軍創辦了卓越網,2004年以7500萬美元被亞馬遜收購;李國慶、俞渝夫婦創辦當當網,2010年在美國紐交所上市園。
網上書店開啟的文化電商模式,既解決了傳統文化商品庫存過大、退貨率高的痛點,又用互聯網重新連接了圖書與讀者,體現出創新帶來的效率。
如果說網上書店只是對傳統發行環節的信息化、網絡化,那么亞馬遜開拓的自助出版模式,則利用互聯網對內容編輯出版的環節進行了重構。自助出版可以被視作出版業的PGC(專業生產內容)+UGC(用戶生產內容)模式,任何出版商或者個人都可以在亞馬遜平臺上出版自己的作品,并在0﹒ 99~200美元范圍內自主定價。這種業態繞開了傳統的出版商和書商環節,對傳統的編輯—印刷—發行的商業模式形成了沖擊。亞馬遜或為互聯網出版商的典范。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進一步沖擊了文化生產的產品形態和業態。在數字化網絡化的過程中,書籍雜志的產品形態升級為電子書、數據庫。這些新物種一方面保留了圖書的系統性、完整性、可批注性等文本特征,又通過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增加了電子書的保存、使用、分享、互動的新內容特征。2007年,亞馬遜推出電子書閱讀器Kindle,建立了在線數字閱讀場景與入口,開始布局數字閱讀商業模式。傳統出版社紛紛押注電子書,遼寧出版集團有“掌上書房”,中國出版集團有“大佳”,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有“亦墨”。不過,眾多出版社基因的電子書先是敗給了半路出家的技術基因公司漢王電紙書,后被互聯網基因公司亞馬遜Kindle一統江湖。
電影告別膠片,電視告別模擬信號,走向更大的畫幅、更清晰的畫質。高科技、沉浸感強的電影作品,如3D電影、IMAX巨幕、電腦特效等,增強了電影的造夢功能和藝術震撼力。另外,為適應移動、小屏觀看和網絡傳播,衍生出微電影、網絡大電影,它們不但保留了電影的畫質、敘事、故事性特征,而且通過體量減法生產微內容。電視移動化、視頻化,誕生出直播、短視頻等產品形態。
音樂數字化,即離開磁帶、CD等物理載體,使得單曲、小眾音樂作品更為豐富多彩,“洗腦”的“神曲”層出不窮。幾大唱片公司的行業壟斷地位被蘋果iTune洗牌。
游戲由單機走向在線網絡游戲、手機游戲,游戲門檻降低,游戲種類更為細分,適用碎片化時間的游戲成為新熱點,如《憤怒的小鳥》《王者榮耀》以及社交游戲《打飛機》《跳一跳》等,既適應了移動端游戲的場景,又使網游擁有了大批非重度玩家。
新聞業的轉型和升級不能略過新浪、網易、搜狐這“網絡創業三劍客”。王志東1998年創立的新浪,是最早、最成功的中文門戶網站。雖然有了網站這一新載體,但初始時的內容仍然以“搬運”傳統媒體的內容為主,與電子書僅僅是將傳統書籍數字化的思路如出一轍。這就使得新媒介-舊內容的過渡階段迅速結束,新媒介-新文化的范式得以確立,新興文化內容的生產成為迫切問題。
2018年8月,蘋果公司市值超過萬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一,與其說蘋果是一家電腦硬件公司,不如說它是一家通過硬件構建互聯網文化生態的公司,它深刻影響了當今文化消費和文化格局。亞馬遜也由一家車庫創業公司,成長為全球領先的電子商務平臺,2018年9月其市值一度突破萬億美元,僅次于蘋果公司。這些巨頭并不止步于出版、音樂或者娛樂等文化局部領域,其影響和沖擊是全局性的、顛覆性的,它們通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展開破壞性創新,建立起全新的文化生產格局和傳播秩序。
通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展開破壞性創新,
建立起全新的文化生產格局和傳播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