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到現在有80萬博士生,目前平均延畢率在70%,你覺得這個事情正常嗎?
有人說是因為博士生的畢業條件高,要有科研成果和學位論文兩個部分,大部分的科研成果指的就是學術論文,要發SCI,要索引收錄,要是一作。不過要想達成這些要求,花費多少有人算過嗎?博士生每超期畢業一年,國家、學校和導師就要多增加一年培養費用。長期下來,積壓在校的超長年限博士生,也使得學校本就不充裕的實驗室、住宿等公共資源愈發緊張。
一個博士一年占用高校科研資源、生活資源和教育資源的成本至少幾十萬,難道一篇四年精細打磨的學位論文,還不能反映一個博士的水平嗎,還需要一些積分制、數量化的學術論文才能滿足考核要求嗎?
而且,這種考核為什么不把導師因素考核進去呢?很多博士延畢的原因,除了因自身基礎薄弱,無法按時發表文章外,也有導師指導不夠、當科研民工使用、不能因材施教提出過高要求有關系。一個4年學制的博士,要六七年才能畢業,到底是國家學制的規定有問題,還是培養的機制有問題,這些問題培養出來的人才到底有沒有問題呢?
說到這里,想說說海外一年制碩士和3年制博士,很多人說那是水碩、水博,可你知道別人的學業時間,都是用在專業課學習上,沒有公共基礎課,也沒有過長的假期,因為海外的學歷提升也是要進行成本計算的。
好在我們很多學校也看到了博士延期畢業的弊端,上海交大、清華、北航、華東師范和中國政法等高校,明確表示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評價博士生學術水平唯一依據,而將學位論文作為學位評定的主要依據,發表論文數量不再作為申請博士學位的限制性條件。促進按期畢業;強化按期畢業情況在院系、導師考核評估中的作用等。
歸根結底,提高學歷水平,還是要看綜合素質,不能唯成績論、唯論文數。
家長們在孩子的學業規劃道路上,也要放開視野,彌補信息差和認知差。不知道怎么補的,可以關注我,幫你找到更適合孩子發展的生涯規劃路徑。讓孩子眼里有光,腳下有路,心中不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