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大量的碎片化信息難以構建起有效的知識體系。總結好學習的方法或許是現代人繞不開的競爭技能。
我發現身邊的高人有兩種能力:一是洞察問題的能力,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人們通過“輸入—練習—內化—輸出”的高效學習模式,自學成才形成了自己的學習方法。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他們自學成才的答案或許在《學習之道》的書中可以窺探。
規則一:專注與發散相結合
在學習的初期階段都需要專注,越輕松的知識,越會增強我們的專注。因為這個過程中感到輕松而有樂趣。
當面對晦澀難懂的知識和堅深莫測問題的時候,在學習的過程中就不太容易專注和集中注意力。
如果想要了解新的事物,最好先關掉精確的專注思考模式,運用發散思維,從更多方面去進行探索,采取一種新的方式與學習建立連接。
學習中遇見所有的難題,很多對于我們來說都是定式思維。專注思維和發散思維不斷切換,就能將有限的專注發揮到最大極限。
那種死死盯著問題不放的專注學習模式,在面對問題時容易束手無策。要解決這樣的問題,要把專注思維轉換成發散思維,不要盯著一個地方想,換個角度來解決問題,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好的方式應該是這樣一種狀態:借助專注模式調動全部注意力,啟動發散模式讓學習更有深度和創造力。
規則二:組塊學習
組塊是通過概念將分散的信息碎片組成起來的過程。提高學習記憶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各種信息組塊導演成自己理解的模式。
把所學習的東西,進行各種分類組合,然后通過自己思考和整理,加上自己的理解,使這個新的知識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進行組塊的第一步,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的組塊信息上。而那些能干擾組塊的活動一定需要停止,因為會干擾你的記憶力。
組塊活動的第二步是理解,要把基本概念打包成組塊。首先要理解這個基本概念,然后記住這個基本概念的關鍵信息。
組塊的第三步是獲取背景信息,你所看到的將不僅僅是如何進行組塊,最好是能夠自己運用和回想。通過學習中的回想,讓大腦主動獲取關鍵的信息,而不是被動的閱讀。
規則三:對付拖延
所有的拖延,在于對未知的恐懼,和不合情理的計劃。
據知名調查報告顯示,95%的大學生處于拖延狀態,有78%的朋友認為自己是一個拖延者。在職場中,也有超過50%的人有持續拖延的狀態。
拖延會影響學習的反饋效果和組塊,那么學習到的新的知識,就會在日漸的拖延當中逐漸忘記。
當再去接觸這個知識時,又會因為畏難情緒喪失了信心,就會選擇逃避,解決拖延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微型任務法,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分解成便于復習的微型學習任務。
規則四:學習目標
每個人都想增進自己的學習技巧,來獲得更多的人生進步。
而沒有達到學習的進步,大多數都源自目標不合理或者欠缺執行力。
關于目標,可能很多人都有制定目標的習慣,但是真正能按照計劃完成目標的人群并不是很多。
最關鍵的問題在于,目標執行計劃的合理性和明確性。
比如每天讀一本書,通過每天閱讀來提升自己的閱讀速度、閱讀興趣和閱讀技巧。并循序漸進的按照自己的目標和計劃行動。
想要提高學習效率和增進學習技巧,就必須搞清楚自己每一個學習行為的意義和想要達成的收獲。
規則五:自我對照
學習中也有很多自以為是,就是我們自然的認為掌握了知識,卻從未通過自我測試的方法來檢驗學習的成果。
自我對照在于及時的通過反饋的程序檢查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同時自我對照的過程也能讓現有的知識得到強化。
很多時候學習完一個新知識或者閱讀完一本書,卻記不清楚多少里面的內容。但是,當我能在學習完這個知識之后能夠自我復述。那么這個知識就真的為我所有。
如果不能復述出所學習的東西,那么跟沒學習其實沒有多大的區別,哪怕最低限度也要通過學習給自己一些思考吧。
規則六:抓住要點
抓住新知識的核心要點,提升理解要點能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洞見能力。
人與人之間本質的區別,是看待問題要點的方式。當一件事情別人看到的是機遇,而我卻看到的是困難,那么我與他人的學習能力就相差甚遠了。
看清楚問題的本質,就是知識要點。我們遇到的學習難點,都源于看不見學習的本質,以及所學內容的本質。
而學習的方法是能夠找到學習的要點,然后獲得抓取知識要點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習技巧。
附10個壞的學習習慣:
保持謙卑、保持好奇,喜愛閱讀之事,常懷思考之心。
期待與愛閱讀、愛思考的朋友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