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媽媽的親密關系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礎。——潘楷文
之前在讀《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和李玫瑾教授的《幽微的人性》的時候,我就發現母愛的匱乏或者母親關系的缺失,是造成成年心理問題的原因。
我們出生的時候用嘴向媽媽的乳房發起“攻擊”,有些嬰兒甚至會將媽媽的乳房咬痛,這是嬰兒建立的第一個社會性活動。
這個時候媽媽用溫情和接納的態度歡迎了嬰兒,嬰兒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將會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生命力,走向更大的外部世界、
大量的心理學臨床案例表明,許多患有嚴重精神疾病和人格障礙的人,其患病原因都是嬰兒甚至童年與母親的關系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正如李玫瑾教授在分析犯罪心理學所說:“每一個反社會人格的出現,都有一個無法治愈的童年。”
本書不僅僅只說了關于母愛的心理學實驗,更多的關于依戀、關于記憶、關于人格和關于發展的心理學介紹,案例有趣、細節生動、論證有力。
在這一個個的心理學實驗中,我們觀察人性、窺探自己和叩問靈魂,我們不僅要知道自己是誰,還需要知道不同人心理造就世界觀的大不同。
哈洛恒河猴實驗
心理學中的課題關系認為:人類從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刻開始,就開始尋找客體,也就是尋找媽媽。如果缺少了與媽媽的關系,嬰兒的大腦與心理發育將會停滯,甚至會病變。
鑒于此,2000年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兒科學和神經學教授查爾斯·納爾遜發起了一個“布加勒斯特”早期治療計劃,對那些曾經沒有父母養育的孩子進行治療。
而這些孩子安靜的毫無表情,靈魂仿佛被抽走,之后根據之前的理論成果心理學家哈里·哈洛做了著名的恒河猴實驗。
恒河猴實驗制造了“鐵絲網媽媽”和“絨布媽媽”,“鐵絲網媽媽”籠中的猴子可以不斷的獲得基本的奶水需求,而絨布媽媽沒有奶水需求,卻有著毛茸茸的皮膚。
當幼猴被關進籠子,發現母猴不在的時候,表現的極度憤怒和焦躁,由于看不見媽媽表現的十分害怕,恐怖的叫聲此起彼伏。
在幾天之后,看不到母猴的幼猴爬進了“絨布媽媽”的懷里,用纖細的爪子撫摸她的臉。或者在他的背部或者腹部蹭來蹭去。幼猴們在鐵絲網媽媽那里獲得奶水之后,便馬上跳回絨布媽媽的懷抱,寸步不離。
哈洛激動的認為,愛源于接觸而并非食物。每一次的肢體接觸都是影響感情和愛的重要因素。基于靈長類動物的習性,他得出結論: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社會關系,因為只有在關系中我們才能敞開自己的心扉,并認識和淬煉自己的內心。
后來哈洛還做了更多大膽的恒河猴實驗,甚至導致了那一批猴子自殘、自閉,甚至完全喪失了愛的能力,后續的“絨布媽媽”猴子還具有攻擊性。
而那些被“絨布媽媽”傷害過的猴子,長大之后無法與社群生活,它們的攻擊頻率更高、更兇殘,對自己的同類下手更狠。
哈洛的恒河猴實驗可以得出,情感互動勝于飲食照顧。正是嬰兒與媽媽的互動,才能逐漸發展出清晰。堅韌和健康的心靈。
人類社會性的本質
人類的社會性主要由人彼此之間存在著依戀關系所表現,這種依戀關系包括戀人關系、夫妻關系,這種依戀關系的發展起始于童年。
這也是意味著在兒童時期建立的依戀關系對于個人未來的成長至關重要,兒童時與父母的依戀關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成為孩子心理與性格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這些依戀關系主要可以分為:安全型依戀、回避型依戀和焦慮矛盾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的人長大后會積極的與他人交往,很容易和他人發展出基于信任的人際關系。
回避型依戀的人長大后經常回避和遷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親密的人際關系。
焦慮矛盾型依戀的人長大后常常出現他人的關系表現的過分緊張,表現出對他人的過分貪求和依賴。
依戀不僅僅是親自情感的聯結,更是人性發展的基本需求和規律。
結語
生命出現在大約10億年前時間,人類社會所演化的道德、規則、禮俗也是在近幾千年中才出現。
這些文化基礎的出現不是為了壓抑人類的天性,而是為了克服人類生命中的“野性”。但是值得提醒的是在個體生命生長的早期兒童時期,在文化基礎還不能有效的讓個體變得更文明更優雅時。
我們需要尊重兒童原始生命的“狂野性”,當文化基礎缺位或者不合時宜的時候,我們需要用擁抱、用接觸和用情感去建立我們的社會鏈接,找到愛的依戀。
而這就是我們健全人格的基礎,也是我在本文中想表達的最大的觀點。